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1卷, 第1期 
出刊日期:2008-03-25
  

  • 全选
    |
  • 丁玉兰 李爱国 李海涛 谢正龙 张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南部须家河组气藏含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以构造圈闭气藏为主,气藏储量丰度高、气质好、单井产能高,已成为四川盆地近期增储上产目前首选区块。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南部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提出了到“十二五”,川西南部须家河组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可建产能28×108m3左右的规划方案及工作部署。该成果的研究对川西南部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 万丙乾 马玉明 郭晓坤 杨英波 王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国外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综合描述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差异、水驱油效率差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差异等流体分布和变化过程的应用基础学科和前缘学科。开展流动单元的研究对提高油气田开发效果,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对国内外近20年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和现状作了简要述评,并提出了对流动单元研究一些认识和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流动单元研究。
  • 何晓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井筒温度数据,作为井下压力测试的伴测数据,隐含了许多信息,但往往没有被足够重视和充分利用。对于多层系气藏的开发,尤其对于测试作业成本高、操作风险大、资料少的气藏(如海上气田),如何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充分解读和消化井筒温度数据,更具有其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近海FP气田生产井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井温度测试数据,结合压力测试结果,解读温度测试数据,从中甄别出反映井下流相、流态、出水层段、工作制度的合理性等重要生产信息,及时掌握井下状况,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工作制度调整、气井修井作业的决策依据,指导气井的生产管理和研究工作。
  • 马时刚 李波 王世民 王惠芝 张占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单点试井方法在预测气井产能时较多点回压试井、等时试井、修正等时试井简单快捷,受到油田现场的广泛采用。但目前常用的三种一点法产能公式,在预测具体气藏无阻流量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结果与二项式结果偏差较大。文章基于锦州20-2异常高压凝析气田丰富的系统试井资料,对一点法产能公式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体现该气藏地质油藏特征的产能公式。实例计算表明,新产能公式简便易行,计算结果可靠。
  • 谢洪顺 林元华 郭肖 鲁改欣 杨江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较长时间以来,针对低渗酸性气藏的增产改造措施一直处于试验和探索之中。文章立足于寨沟湾-复兴场气田石炭系气藏的储层特殊性,归纳分析了常规增产措施应用于寨湾沟-复兴场气田石炭系气藏面临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以酸化和酸化压裂技术为基础、引入胶凝酸和乳化酸为代表的新型酸液体系、辅以前置液酸压及多级注人等工艺技术、视储层类型、井部位及完井方式不同选择不同酸化工艺组合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 袁 昭 李正科 邵明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顶油藏油、气、水交错分布,驱动类型多,油气水运动非常复杂,利用气顶和边水能量使油气、油水界面均匀推进,在层间和平面不让过早地发生水窜和气窜,是开发控制和调整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这类油藏采收率的关键。文章在国内外气顶油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气顶油藏的开发特点和开采方式,分析了各种开采方式在开发过程中的差异,为同类油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 张大双 黄全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气井产水后的渗流规律入手,分析了气水两相流动中出现的阻力,以阻力产生的附加压降为着手点,结合纯气井的产能方程,提出了气水两相射孔段的压降模型,给出了产水气井新的产能方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由此说明,产水气井产能公式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 周俊杰 刘道杰 刘志斌 贺英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较成熟的气井动态分析理论为基础,考虑生产时间对地层压力、气体性质以及井底积液、地层垮塌、最小经济产量和计划产量等因素对气井合理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最大日产气量、最长稳产年限和最大可采量为目标的3个气井动态优化配产模型。在气井动态优化配产模型中选取最大日产气量模型,模拟退火算法和惩罚函数处理约束条件,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利用matlab 6.5编写了算法程序。实例计算所获得的配产量,能满足气井日产量最大的要求, 认为该配产方法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培武 张茂林 梅海燕 都燕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TN1油藏的油藏流体高压PVT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确定了适合描述该油藏流体相态行为的流体组分特征参数;利用地质资料及其研究成果所得到的地层物性参数,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在不同的开发方式、井数、井距、采油速度、注采比、注水时机等条件下,对油藏开发指标进行模拟预测,得出了该油田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为该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指导。
  • 赵志红 郭建春 李勇明 邓燕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榆林气田施工生产资料的分析,认为榆林气田有必要进行控制裂缝高度压裂设计。因此,文章在建立裂缝三维延伸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榆林气田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施工排量、隔层应力差、压裂液粘度、杨氏模量、滤失系数等5个缝高影响参数,编制了正交方案,对榆林气田缝高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分析,得到了地层及施工等参数对缝高影响的主次关系,依次为隔层应力差、压裂液粘度、施工排量、杨氏模量、滤失系数。文章对于榆林气田控制缝高压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龙学 李发全 吴建军 兰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河坝1井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河坝区块的第一口勘探转开发井,属典型的高压、高产、含硫气井。文章针对完井及测试中面临的井口压力异常高、地面流程刺蚀严重、含H2S、CO2腐蚀性气体、油层套管抗内压低等难点进行了完井方案优选,采用“三封隔器”完井方案完井;通过地面控制技术优化、井下管柱优选,设计出了地面采用双套三级节流测试流程、井内采用单SB-3、DB永久式双封隔器的三封隔器带井下安全阀的完井管柱,形成了一套高压、高产、含硫气井勘探开发的完井及测试工艺技术。为今后在河坝区块的完井测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侯培培 段永刚 严小勇 唐勇 章竟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完井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完井技术,对油田开采提供了一种更智能化、更灵活的管理,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油气界也日益认识到智能完井技术在优化生产效率和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文章通过对智能完井系统的介绍,以及对智能完井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结合当今智能完井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将来智能完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目标,以及智能完井技术在将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 王荐 舒福昌 吴彬 向兴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冀东油田地层特点从保护环境保护储层出发,研制了一套适合于冀东油田的无粘土相双保强抑制钻井液。该体系具有超强的抑制性,能对泥页岩提供最大的抑制性,抑制了岩屑分散和地层造浆;具较强的润滑和防泥包性能以及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并能够生物降解。室内通过大量实验,考察了体系中各处理剂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其抗污染、抗温性、抑制性、润滑性以及储层保护性能都进行了评价,表明该体系与国外同类钻井液体系MI公司的ULTRADRIL钻井液在抑制性、润滑性以及储层保护性能方面都基本相当,能够满足冀东油田钻井的需要。
  • 万 伟 岳志华 陈 馥 李文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粒级级配和紧密堆积原理为理论依据,以嘉华G级高抗硫油井水泥和赤铁矿等为基本原料,通过复配不同颗粒大小的赤铁矿配制密度为2.2g/cm3~2.3 g/cm3水泥浆,测其综合性能,即对水泥浆密度、稳定性、流动度、流变性、失水、稠化时间、抗压强度等进行测定,找出了赤铁矿颗粒粒级级配与高密度水泥浆性能的基本关系。
  • 杨超 张学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变粘酸CAX,并对其粘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测试,在室温下其粘度值较低,升温到77℃时粘度值增加到270mPa·s。酸岩反应动力学、缓蚀性能等测试表明,CAX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变粘酸,其配制方便、摩阻低、配伍性好等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 刘慧英 张建 吴鲁宁 王春磊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研究表明,对纳米氧化硅表面进行亲水亲油改性处理,然后与聚醚分子的活性羟基反应,将无机纳米氧化硅接枝反应到有机聚醚分子上,可制备出新型无机粒子和有机分子的复合物。破乳评价实验表明,该复合物对孤东稠油和辽河特超稠油乳状液具有脱水速度快、脱水率高、脱出水色清澈、油水界面整齐的特点。纳米材料的加入降低了破乳剂中聚醚的有效含量,并能保障复合物的破乳脱水性能有较大的提高。
  • 胡德芬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重庆气矿冬季天然气集输管网水合物堵塞现状,结合水合物形成边界条件,分析水合物形成原因,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在对现有集输系统现状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作业区制定冬季防冻堵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苏 欣 李瑜 高 雷 张 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的水合物形成温度不仅和压力有关,而且不同组分的天然气在等压下形成水合物的温度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天然气中各主要组分与水合物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效地确定水合物抑制剂的用量,有利于水合物的防治工作。文章研究了乙烷、丙烷、丁烷和戊烷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的关系,得到了丙烷和丁烷对水合物的影响最大,而乙烷和戊烷对水合物的影响较小的结论,从而为根据天然气不同的气质组分进行水合物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张秀允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时期,出于国防考虑,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建立了四川油矿探勘处,1937年至1949年期间,探勘处主持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开发,先后对巴县石油沟、飞仙崖、威远臭水河、隆昌圣灯山、江油海棠铺等构造进行了油气钻探。钻探的目的是为寻找石油,但只发现并开发了天然气。探勘处的活动在中国现代史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