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稿注意事项
选题具前瞻性,研究具新颖性,观点具指导性,技术具实用性。作者在稿件交送编辑部45天后未收到录用、修改或退稿通知者,请与编辑部联系。
本刊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对所有稿件进行查重检测,未通过检测的稿件将被拒收。
本刊郑重申明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定期发放作者稿酬和专家审稿费。
2、稿件要求
本刊正文投稿采用Word、WPS等格式,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在内的总字数一般为5000~8000字。
(1)题目
题目应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醒目、恰当、简明,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字数太长可以考虑用副标题。
题目应准确得体、便于检索、容易认读、突出论文技术重点和创新之处,容易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摘要
摘要是以迅速掌握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具有自明性。
摘要按照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或成果)和结论的顺序,写成不分段的350~500字、包含所有技术关键信息并高度概括的独立短文(摘要不足350字的文章有可能被直接退稿)。摘要字数下限必须达到,上限可以适当超出。
摘要结构如下:
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解决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或有什么新意或突破等;
方法: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利用了哪些资料和成果来进行研究;
结果(或成果):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结果(或成果)、发现或新的进展;
结论:由以上结果得出有关结论、认识、预测、方向,要有参考、导向、指向、借鉴作用(结果和结论可合并)。
摘要目的尽量用一句话说清楚,少谈背景信息和通用常识。突出过程、方法和结果,即详述技术思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由此所取得的具体的、量化的结果,关键技术信息必须完整、定性/定量与具体。尽量将结果和他人最新研究成果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突出文章的新意和价值,即: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新进展、新认识、新建议、新评价、新方案、新工艺、新产品、新工具等。结论尽量从文章的“结论”中提取,并条理化。
摘要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撰写,通常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要使用“我们”“作者”“本文”“笔者”这样的主语,也不要使用评价性语言。可客观描述对比数据等应用效果。
摘要须翻译成英文。
(3)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作者投稿时应该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和关键技术信息挑选6~8个关键词。
关键词应反映研究的技术关键、技术手段、应用效果等。同时将关键词翻译成英文。
(4)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格式: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最终学历或学位;现从事工作/职务。详细通信地址。电话(编辑联系备用,若文章录用,发表见刊时会删去作者电话)。E-mail等。
(5)基金项目
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投稿时一定不要遗漏此项。请写明基金项目的基金完整名称、项目完整名称、项目编号,三者缺一不可。
(6)正文
论文应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数据可靠、内容翔实,提供详细的分析数据与图表。图件应清晰美观、图例齐全,文中量和单位用法符合国家法定标准,公式应连续编码,公式中出现的所有符号必须要加注释。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评价论文的真实性、广泛性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研究起点、创新、深度和广度。
本刊来稿要求2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中文文献必须要有英文对照(请作者采用文献出处的英文翻译,不要自行翻译),英文文献可独立出现、不需要翻译成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见GB/T 7714—2015。
3、编辑评审政策
(1) 评审流程
本刊实行匿名双盲审稿制度,所有稿件实行“三审”制,即初审、外审和终审。作者投稿成功后,编辑部将首先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对于原创性不足、存在严重的科学或技术性缺陷、缺乏有价值信息、或不符合期刊内容范畴的稿件,编辑部将进行拒稿处理。本刊对通过初步审查的稿件进行同行评审。稿件将被发送给至少两名审稿人进行外审。作者必须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逐条回复,并提交稿件的修订版本。这个过程将重复直到审稿人和编辑对稿件满意为止。主编决定最终录用。
(2)内部投稿
编委/编辑投稿必须同样遵守期刊的所有评审和编辑程序。同行评审必须独立于相关编委/编辑及其研究小组进行。编委/编辑不得参加与其存在竞争、合作或其他关联利益冲突的作者的稿件评审工作。
(3)更正与撤稿
文章发表后,如果发现有无意的科学性错误,并且不会对文章的结果和结论造成重大影响,编辑部会尽快在期刊上发布更正启事,详细说明对原文所做的更改。如果发表后的文章有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或涉嫌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可能会发布声明告知该文章存在风险,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甚至将采取撤稿措施并发表撤稿声明。
(4)特刊政策
上述稿件评审流程同样适用于特刊投稿。如果本刊出版特刊,则提交给特刊的稿件将经过与正刊稿件完全相同的评审和编辑流程,并同样由主编综合考虑做出最终的录用决定。主编对包括特刊在内的整个期刊的全部内容负责。在组织特刊时,编辑部会邀约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特约编委。特约编委的职责包括提出特刊主题、征集稿件、组织同行评议,以及解决出版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等。特约编委的工作需受主编及编辑部的监督,以保障稿件评审的公正性。
(5)申诉与反馈
作者对编辑审稿意见持有异议的,可以进行申诉。作者需要撰写书面申请,注明稿号,陈述详细的申诉理由,并由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后生效。编辑部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收申诉。文章刊出后,本刊欢迎作者和读者展开讨论。编辑部在收到后将尽快处理,并酌情反馈。本刊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相互监督,积极向本刊反馈相关信息,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异议申诉与刊出后的讨论可发送至本刊邮箱:trqktykf@gaskk.com。
4、版权政策
(1)开放获取声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为开放获取期刊,本刊于2024年第一期正式转为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文章一经发表,读者立即并永久可通过本刊官网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2022-2023年的文章变更为开放获取作品,全文可在本刊网站免费下载。本刊2021年及以前发表的文章不实行开放获取,版权归本刊编辑部。但2008-2021年的部分文章可在本网站阅读摘要。
(2)许可政策
本刊所有开放获取文章均使用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简称CC BY-NC-ND 4.0)许可协议,允许第三方用户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本刊文章,只要第三方用户遵守该许可协议的条约:第三方用户在复制、传播本刊文章时,必须给出适当的署名,提供指向本许可协议的链接,同时标明是否对原始文章作了修改;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署名,但是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本刊为其使用背书;不得将本刊文章用于商业目的;如果将本刊文章再混合、转换,或者基于该文章创作,则不可以传播修改后的文章。该许可协议更详细内容请访问: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3)版权转让
论文作者同意将论文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版权转让给《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同意该论文被国内外检索刊物或数据库收录。作者同意本刊的开放获取政策。编辑部同意论文作者可以在下列情况下继续使用该论文:①申请专利;②学术报告和讲演;③非商业性的学术交流;④CC BY-NC-ND 4.0允许的情形,以及经编辑部允许并授权的其他活动;⑤在本人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将其汇编在本人非期刊类的文集中。但应注明发表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月和卷期。
(4)文章在线获取与存储政策
除本刊官方网站开放获取外,本刊往期发表的文章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维普网等期刊数据平台进行了全文数据存储,读者也可以访问上述数据库在线获取本刊文章。
此外,本刊允许作者将其文章的所有版本存储在作者选择的机构或其他知识存储库中,须在存储的机构或其他知识库的文章元数据中,注明规范的期刊发表信息,并作为推荐的引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