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3卷, 第1期 
出刊日期:2010-03-25
  

  • 全选
    |
  • 张进铎 王兆峰 赵建章 乔文龙 赖江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西地区地层钻遇最全、岩相连续性最好的石西1、石西2井为基础,结合相邻井的单井资料,开展石西油田石炭系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物性特征及岩相特征等方面;石炭系火成岩自下而上发育基性-中基性、中性和中酸性三个不同的岩性段,属于一个完整的火山喷发旋回,不同的岩性段其储层特征不同;根据对目的层段火山活动产物和岩石特征进行研究,将石西地区的火成岩岩相划分为爆发相和溢流相,以溢流相发育为主,且溢流相带为本区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通过对石西油田火成岩储层的综合研究,对火成岩储层的发育区进行推断,并对油气聚集区进行预测。
  • 李 杰 王凤琴 冷丹凤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资料研究表明,青平川油田长4+5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分析认为,长4+5储层储集性能受沉积环境、构造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且以成岩作用较为突出。其中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地质基础,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砂体分布和原始孔渗性;成岩作用中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孔隙大量减少,而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
  • 武金龙 李庆忠 陈经覃 刘凯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Garmsar区块Te-1井岩芯资料及露头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物性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对Garmsar区块Qom组E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Qom组E段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灰色浅滩相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泥岩及具溶孔的生物屑含云灰岩,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物性总体表现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特征,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Qom组E段主要发育Ⅱ类、Ⅲ类储层。
  • 徐筱冰 刘蜀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三维地震工区,“RAVE储层特征可视化与油气预测技术”是油藏综合描述中较为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直接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信息,充分利用地震属性数据量大具有最大统计学效应的特点,采用可视化和多属性综合评价手段,从已知井的多参数聚类特征出发,预测和外推含油气区,从而达到提高勘探、开发井成功率的目的。该技术在川东北部地区LJ三维地震工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 仲伟军 邢成智 潘龙 党玉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车排子地区浅层新近系沙湾组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层为“泥包砂”背景下的滩-坝相砂体,该砂体含油后在地震上表现为是短轴状-强振幅突然中断、亮点特征明显、速度降低、砂层含油后,波形特征表现为强波谷—强波峰的组合关系。近年来,以宽频带高分辨率处理、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正演模型、储层反演、油气综合检测等技术,使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首次在新近系发现较大油藏,也为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新近系油气勘探开辟了新的领域。
  • 程 谦 阎建国 朱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资料的体解释技术是目前地震资料解释中最新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连片处理及大面积采集的三维资料的不断增加,三维地震资料的体解释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地震勘探解释技术之一,它可以大大缩短解释周期,提高解释精度和效率。本文论述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体-面-线的解释思想为指导,总结出的一套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下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的实用流程,并对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 夏近杰* 牟中海 汪丽兵 刘得光 朱伶俐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火山岩油气藏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和油气储量的增长点。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陆西地区具有勘探火山岩油藏的良好环境。本文以岩石矿物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和石油地质学为基础,对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相进行了分类;利用单井岩性特征、电性特征结合成像测井资料对已钻遇井进行火山岩相识别;依托精细层位标定技术,建立了火山岩相与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火山岩相模式,对火山岩相进行三维分析研究,并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工作,为火山岩体的识别、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 张尚华 程超 李海龙 牛林林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榆林气田山西组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复杂孔隙结构的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的宏观分布研究已经达不到该区储层精细评价的要求,为此开展能表现该区储层本质特征的流动单元测井评价研究工作。笔者在研究该区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从孔隙几何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工区储层的流动单元特征,采用FZI法把该区划分为五种类型的流动单元,同类流动单元的孔~渗关系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孔隙类型和结构趋于一致,表现出相似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和评价模式。
  • 胡素明 李相方 徐兵祥 赵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煤层气藏在排水采气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流体压力的降低,煤基质有效应力会增大,使储层裂缝被压缩;另一方面,随着煤层气的解吸,煤基质会收缩,使裂缝增大。裂缝孔隙度的最终变化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差值。在研究煤层气藏的物质平衡时,必须考虑裂缝孔隙度的动态变化问题,然而前人只考虑到储层压力降低导致裂缝孔隙度变小,而没有考虑到在降压的同时,吸附气解吸会引起裂缝孔隙度变大。为此重新推导了煤层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若忽略或忽视煤的自调节效应,则运用物质平衡法预测的煤层气地质储量将比真实值偏小。
  • 余贝贝 唐海 唐伏平 胡新平 李东林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盆五井区底水油环凝析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底水油环凝析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CMG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底水油环凝析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系统局部不完善区、储层物性不利区、未达到经济极限生产条件的储量损失区。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1.49×104t,年综合递减减缓1.6%,实现了油气的高效开采。
  • 姚胜林 陈明强 李桂亮 郑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气层渗流特征和压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识到气层压力的损耗绝大部分在近井区域。在合理的考虑了储层非均质性因素之后,利用分块互补模型简化得到单井产能评价和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气区分块为待评价单井生产区、其他井生产区和周围补给区。本文最后应用该简化模型对QD-7井进行评价。
  • 吕栋梁 唐海 黄小亮 蒋炳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井生产压差的增大,井底压力降低,凝析水或者相对富水区内水体将逐渐向井的方向侵入,导致生产过程中见水,水气比上升。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层压力、水气比下的分流率的计算,结合相渗数据统计下的含水率与渗透率的关系式来确定不同地层压力、水气比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渗透伤害程度对气井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实例说明。这对气井的产能设计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苟波 郭建春 李勇明 夏富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井进行压裂设计时,确定控制裂缝高度延伸的主要因素至关重要。油田现场实践表明,FracproPT软件能够较好的利用压裂井的相关参数模拟分析压裂井裂缝高度延伸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FracproPT软件压裂分析模块全面模拟分析了缝高延伸影响因素,如地层应力、岩石物质特性、压裂液性能参数、施工参数,对现场控缝高压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封 雨 陈洪友 李 峰 黄 强 吴庭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苏里格气田使用的主要是胍胶水基压裂液,由于其高粘度、低返排,在储层具有较高残余量,一定程度影响了压裂效果。根据压裂的增产机理,通过研究清洁压裂液,发现其具有高携砂、强返排,基本上不产生固相沉淀的优良特性。经现场施工试验表明,清洁压裂液是一套高效、安全的压裂液体系。
  • 龙学 何兴贵 张朝举 李晖 靳正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气井加砂压裂中,有约50%的井在压后排液及生产输气初期出现支撑剂返出现象而严重刺坏油嘴、针阀、闸门等地面设施,并给测试及输气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尾追纤维技术是在加砂后期阶段将纤维与支撑剂混合注入地层,通过纤维缠绕包砂形成空间网络状砂拱结构,将一盘散砂缠包成一个个整体,使支撑剂固定在原来位置而流体则能畅通地流动,这不仅能有效控制支撑剂在排液过程中或输气初期阶段随流体返出,还可以提高压裂液的返排速度和缩短排液时间而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进而提高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获得显著的油气增产稳产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目前已在川西气井压裂中获得普遍应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 黄燕飞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奥陶系油藏位于油田西南部,油藏构造位置属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塔河油田的西南外扩区域,远离主体区块,地层深度、压力及井温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油水关系复杂,对储层改造的针对性要求很高。为了提高液体效率和油层处理强度,建议打水泥塞封堵下部储层,酸压上部主力油层,并通过技术方案的优化,采用压裂液+变粘酸酸压工艺,提高酸蚀裂缝长度与酸液穿透深度。而变粘酸具有低摩阻、低滤失、缓速性能,以及酸液的转向作用,增强了酸蚀裂缝的沟通能力。
  • 崔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油试采分公司射孔技术已经在印尼推广应用5年多,主要有复合射孔、常规射孔、自动丢枪射孔等,其中许多情况下是这些技术与APR 测试工具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射孔测试联作。本文结合现场实践,分别论述了复合射孔技术在印尼印尼苏门达腊岛Batara 区块的应用研究,并对其取得的长足发展和经验做了进一步阐述,希望此文对开拓海外市场及海外油田射孔有借鉴作用。
  • 李学平 蒋春光 杨海波 陈科 赵建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井桥塞座封井浅,下桥塞前下层测试时井口最高关井压力达到46.8MPa,由此计算桥塞下部气体的上顶力达85.4吨。如果要扫掉该桥塞,钻具重量仅有几吨,远远低于下部气体产生的上顶力,靠泥浆液柱压力来平衡该力也是不可行的,在钻桥塞与下部井筒连通瞬间将可能会出现一个极大的上顶力推动井内钻具急速上行。在桥塞钻开与下部连通后,其下部压缩高压气体瞬间释放将会给地面井控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同时受井控要求限制,钻扫参数选择余地小,钻扫时加钻压困难,钻扫桥塞需要时间长;加剧套管磨损,效果可能不理想,从而影响正常井控。通过对井口装置及施工工具的优化选择,确定了一套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案。确保了此次欠平衡钻磨桥塞成功完成施工,为以后类似井况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 李国韬 宋桂华 张强 杨小平 朱广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0年我国第一座用于城市调峰的大型地下储气库在大港油田建成以来,已陆续在大港油田建成了六座地下储气库,为陕京输气管线的平稳运行,为京津地区居民用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储气库的运行,部分注采井需要进行修井作业。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具有气量大、压力高的特点,修井难度和安全风险较大。本文对储气库注采气井修井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经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王果 樊洪海 张文杰 刘刚 冯启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 33(1):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环空气液两相流动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井筒气侵流动计算模型,同时给出了计算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气体侵入速度和井口工作套压对侵入气体体积和井底压力的影响作用,分析了发现溢流后,在井口加压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在循环钻进时维持一定的井口工作压力,发现溢流后提高井口压力的控制方法。这种作业方式能够有效的减缓气体的侵入、已侵气体对井眼的影响作用,控制气侵流体在井眼中的膨胀运移,降低井控作业的风险。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