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9卷, 第1期 
出刊日期:2016-03-25
  

  • 全选
    |
  • 张广权 吕林 孙兵 贾跃玮 郭艳东 冯琼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金山气田储层岩性和沉积环境复杂多样等难点,通过开展地质录井、测井的观察、描述、解释与对比研究,依据主要含气层位沙河子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和测井相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认为金山气田沙河子组沉积期陡坡带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砾石坝、辫状水道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纵向上,沙河子组沉积期由沙四三段→沙二段→沙一段,扇三角洲的主河道越来越发育,而且河道呈由东向西摆动。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金山气田沙河子组的沉积模式图。
  • 陈文 刘鑫 曾乙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其厚度大,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浅灰-深灰色薄层状白云岩,夹砂质、泥质白云岩)。长期以来厚达数百米的洗象池组作为一个地质单元进行研究,给科研和生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深化洗象池组的研究,对川中地区数十口探井洗象池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进行了分析,并对洗象池组进行了小层划分,在此基础上开展沉积相研究。区内洗一、洗三期主要为台坪沉积、洗二期主要为瀉湖沉积。古隆起区斜坡带洗二、洗三期颗粒滩面积广厚度大,是有利的勘探区块。
  • 邹玉涛 李让彬 张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南涪陵地区印支期至今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涪陵地区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抬升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鞍状特点、晚燕山期开始挤压,至喜山期挤压作用最活跃。结合涪陵地区沉积埋藏史,认为海相上组合各层系油气成藏受构造作用控制,整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形成、燕山中晚期古气藏发育和喜山期气藏调整改造的过程,但不同层位不同圈闭类型受构造控制作用不同。
  • 赵欣 陈文 汪华 杨雨然 林祉鑫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一段天然气资源探明率较低,除川东卧龙河、川中磨溪雷一1气藏外,盆地其余地区尚未在雷一段获得规模储量,剩余资源量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泸州古隆起西缘地区雷一1亚段为颗粒滩相沉积,经过混合水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晶间(溶)孔和粒间(溶)孔;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造成该区雷一1期滩相储层经历表生岩溶作用形成优质储层,而且使雷一1储层与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该区断层、裂缝较为发育,可沟通二叠系烃源层和上三叠统烃源层,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区内圈闭众多,圈闭面积较大,闭合度高,有利于油气聚集。
  • 董云超 严涛 刘红林 毛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寒武系下统笻竹寺组泥页岩在滇东地区分布广泛,厚度大,为南方海相沉积,有机质丰度较高,主体已经进入了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干酪根,生气量大,脆性矿物含量高,物性条件较好,在调查井钻进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气测异常显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地质基础。含气量是直接评价页岩含气性的重要参数,通过地质资料及泥页岩样品实验数据,揭示滇东地区寒武系下统笻竹寺组泥页岩含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含气量与有机质丰度、孔隙度、埋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成熟度相关性不明显,并且泥页岩层系中的砂岩、碳酸盐岩夹层仍具一定含气性,同时认为滇东地区寒武系下统笻竹寺组具有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 毛英雄 杨小兵 阳大祥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川庆测井自主研发的存储式测井仪器在页岩地层中的作业情况,对比了电缆及随钻测井资料,对该仪器测井资料的测井质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表明该测井仪器适用于页岩复杂地层,其自然伽马、电阻率及声波测井资料质量较好,能够满足储层评价需要。并利用存储式测井资料进行了页岩气储层评价,优选了测试层段,试油结果验证了测井资料的可靠性。
  • 张海鹰 杨大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地震勘查的表层调查工作非常重要,其准确性影响到井深设计的合理性和静校正结果的正确性,进而关系到地震剖面的质量,因此应使用准确性更高的井中激发、地面接收的微测井方法。通过兴城地质走廊带二维地震勘查的施工实例,分析了山地微测井生产的技术难点,研究和总结了一系列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方法和措施,从实际结果来看效果良好并可广泛运用和推广。
  • 潘家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型断陷盆地断陷层是松北地区主要的勘探目标层,但该目标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此进行了高密度宽线的攻关试验。基于高密度宽线资料,采用波场分离技术进行观测系统的退化分析,分析了不同覆盖次数、不同炮、道密度对噪声能量和有效反射能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次数条件下,炮、道密度的改变对噪声的压制效果不同,但单纯依靠观测方式的优化来压制噪声的效果是有限 的。通过退化分析确定了保证断陷层成像的炮道密度,在此密度基础上形成了有效的观测方式,改善了断陷层的成像效果。
  • 袁权 张友彩 陈伟 欧家强 易劲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合川气田须二气藏属于低渗高含水气藏,通过室内实验已经证实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应用渗流力学、单井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气井的流场、供给半径、采收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减小供给范围并产生附加压降,导致流压快速下降,形成锥形压降剖面;采收率随井距增大而减小,极限供给半径外的储量完全不能动用。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低渗气藏气井极限供给半径、可采储量、采收率估算的一套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快捷,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最低(废弃)压力、井距等因素的影响。合川须二气藏的应用结果与实际动态监测、实钻新井的资料吻合,验证了该套方法的有效性,为确定低渗气藏合理井距及下步开发部署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 刁素 栗铁峰 刘琦 勾宗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马-什-广地区蓬莱镇组气藏属于典型的常压-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地层非均质性强,该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压后产量相差较大,针对部分井压后测试产量低,生产或关井一段时间后产量明显上涨的情况,对各井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产量上涨的这些井具有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高于该区的平均值。通过对该区的储层微观特征和渗流机理进行实验研究,认为水敏和水相圈闭损害是造成这些井初期测试产量低,一段时间后产量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水敏和水相圈闭损害的压裂工艺措施。
  • 刘海龙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体积压裂已经成为页岩气增产的必要措施,如何评价体积压裂效果是页岩气藏提高压裂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体积压裂井产能评价、压裂效果多因素影响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压裂投产效果评价指标和压裂工艺效果评价指标,通过理论计算明确裂缝几何参数对页岩气藏压裂效果的影响程度,同时引入体积压裂井产能变化指数,建立评价方法,将压后生产动态情况综合到压裂效果评价中,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解决了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之间的矛盾。实例计算表明:数据支持系统能够满足页岩气体积压裂效果评价现场需求,应用效果较好,经济效益显著。
  • 李旭成 李晓平 刘蕾 袁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气藏由于其裂缝发育程度不好,地层渗透率过低等原因,通常采用水平井钻井并结合压裂增产技术对其进行开采。调研发现,在此类气藏中,一般存在储层应力效应,启动压力现象,甚至出现气水两相流动;目前对该类气藏的气水两相流动产能求解模型还较少。基于常规裸眼完井压裂水平井模型,同时考虑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以及裂缝间的干扰,引入新型气水两相拟压力的定义,并运用势的叠加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了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稳态产能模型,为非常规气藏气水两相流动的产能求解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随着渗透率模量和裂缝渗流率的增加,气井产能逐渐增加;随着水气体积比的增大,产能则逐渐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则对产能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在低渗透致密气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着重对裂缝的参数进行优化,减小地层中因气水两相流动对产能造成的影响,以便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
  • 杨渊宇 王军 程方敏 刘柏 王鲜 张文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水力喷射径向射孔技术是一种新的油气田增产及完井技术,它可改善储层渗流环境,突破近井储层污染带,连通远井地带未动用储层与井筒、扩大气井泄流面积,改善气田开发效果。白马庙蓬莱镇组气藏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裂缝不发育、含水饱和度高,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难度大,气藏于2001年投入正式试采,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程度仅为5.6%,为提高蓬莱镇气藏采收率,增加了如泡沫排水、增压机和柱塞气举等工艺措施进行辅助开采,但是,这些工艺措施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储层条件,增大渗流面积,为此,在气藏开展了水力喷射径向射孔技术的应用,针对该项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地质上评价水力喷射径向射孔技术在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的储层适应条件,为该技术在白马庙浅层气藏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 蒋晓红 孙亮 陈剑川 李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剖面是钻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及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确定的基础。利用测井方法计算三压力剖面,结合现场实测三压力数据,建立了GM区块地层三压力剖面;在充分认识三压力剖面特征基础上,开展了GM区块井身结构优化及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制定。研究提出,该区针对须二目的层的钻井具备三开制井身结构优化条件,同时指出前期钻井以地层孔隙压力为依据制定钻井液密度存在不合理处,推荐J3p-T3x5段地层采用微超地层坍塌压力设计钻井液密度较为合理,T3x4段以深地层采用微超地层孔隙压力设计钻井液密度较为合理。研究结果为GM区块钻井工程设计及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现场应用,提高了钻井效率、降低了钻井成本,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 李雪杉 于春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伊通盆地岔路河储层有效孔隙度8.4%~14.7%,渗透率0.3~8.9 mD,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压裂过程中易出现异常现象。分析认为储层存在砂泥交互特征,坚硬、致密及钻井过程中泥浆滤失等原因造成储层伤害,导致压裂出现异常压力高、压不开、加砂困难等问题。针对储层岩性及污染特征,优选高强度复合酸液体系及添加剂,酸液体系对储层岩样溶蚀率大于40%,钻井泥浆溶蚀率大于28%,通过酸化改造可以使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发生改变,增加储层的渗透性,有效降低储层压裂压力。现场优选1口井开展先导性试验,酸化处理后压裂施工压力下降20%,顺利完成压裂施工,为后续区块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 杨勇文 王彩玲 杨杰超 彭宽军 郭立特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莲花山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龙门山逆掩推覆带的前缘坳陷。该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并均为逆断层。定向点以上的表层夹关组以砂岩为主夹泥岩,地层疏松胶结不好,钻遇该层位时发生严重漏失,甚至失返等险情。在定向点以下为须家河组,在须五段为页岩和砂岩互层,夹碳质页岩及煤层,须五地层本身就易发生掉块和垮塌,该地层的地层倾角大,又为定向井,更容易引起掉块和垮塌。为此,从优化钻井参数、优选钻头、优选钻井液体系、堵漏措施、电测及下套管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莲花山构造定向井安全钻井技术,经现场试验该技术方案效果明显。
  • 代长灵 杨光 薛让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庆靖边储气库随着规模化开发逐渐暴漏出钻井中存在的难点,严重影响了储气库的生产运行。为此着重分析了储气库钻井中井眼轨迹控制、311.2 mm井眼侧钻、煤层碳质泥页岩钻井、井眼净化、215.9 mm水平段钻井等关键钻井技术,为储气库的持续开发奠定一定的钻井技术基础。
  • 张 杰 何文平 常忠勇 邓辉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储气库是国家能源建设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而作为地下建设的钻井、试修工程成败直接威胁到整个储气库的建设成败,当钻穿储气层后能否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或封堵,是决定整个储气库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介绍钻井工程出现卡钻故障无法打捞落鱼后,采用顺鱼划眼方式来回到原井眼的目的、风险、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成功解决了储气库储气层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顺鱼划线方法对卡钻故障处理属行业首创,是一种思路创新和技术储备,为储气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 夏元博 曾建国 张雯斐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是我国一个新的天然气矿种,具有非常广阔的开采前景。页岩气藏属于低孔低渗气藏,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对固井质量要求非常高。但页岩气藏地质特征、钻完井方式及开发方式决定了页岩气井固井难度远远大于常规油气井。结合我国页岩气资源特点,从顶替效率、水泥环完整性和水泥浆体选择三方面分析页岩气井固井技术难点,以期对页岩气固井技术开发提供帮助。分析表明:不规则井眼条件下的水平井固井、保证水泥环长期完整性和水泥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问题是我国页岩气井固井作业的主要难点。建议从“水平井复杂井况下提高顶替效率技术、水泥环长期完整性评价技术、页岩气固井水泥浆体系”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以提高我国页岩气井勘探开发效益。
  • 宁 河 清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1):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S2井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新疆塔河油田库车县境内部署的一口风险探井,处于低压易漏区块。在没有该区块类似井况固井先例的情况下,研究了该井的固井技术难点、固井技术措施,优选水泥浆体系,并基于颗粒级配理论提高PVF,使用国外先进减轻材料,调制出密度为1.25g/cm3的超低密度水泥浆进行固井作业,施工顺利,质量优良率82.32%。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