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9卷, 第2期 
出刊日期:2016-06-25
  

  • 全选
    |
  • 赵正望 吴长江 苑保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但4000m以下仍发育优质储层。深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裂缝。研究认为: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地层超压和裂缝有关。原始沉积条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母岩性质及三角洲前缘沉积不仅造成原始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低,还形成大面积发育的高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从而有效抵抗上覆地层压实作用;石英颗粒早期发育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次生石英的形成,同时抵消了部分上覆压力的增加,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欠压实作用有效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裂缝可构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有效沟通各类孔隙,增加孔隙流体的流动性。图4 参29
  • 郝景宇 潘 磊 李吉选 李 凤 马承宪 张文睿 李旭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藏伦坡拉盆地东部牛堡组为例,借助最新地震和钻井资料,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首次将牛堡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明确了层序要素特征及构成样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将沉积体系划分出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冲积扇4种类型,明确了各层序发育期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其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总结出断控陡坡带前端砂砾岩体、缓坡扇三角洲砂体、洪水密度流砂砾岩体和湖相透镜状砂体4类储集砂体,综合认为断控陡坡带前端砂砾岩体是最有利砂体;缓坡扇三角洲砂体是最具勘探潜力的砂体。
  • 李菡韵 刘 勇 徐建亭 董果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单井取心及分析资料对阿姆河右岸B区西部卡洛夫-牛津阶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地震预测成果确定区域有利储层发育区。通过研究明确了该区主要储层岩性以砂屑及生屑等类型的灰岩为特征,次生溶孔、残余原生空隙与裂缝共同作为有利储集空间,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受沉积期相控、成岩期溶蚀作用与后期构造裂缝的影响,纵向上储层主要分布于XVac层、XVp层以及XVm层,但储层各单层厚度较薄;横向上分布不连续;平面上主要以加登、北加登及西基什图凡区域最为发育。
  • 徐文玺  李凌川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岩石薄片、孔渗特性和压汞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东胜气田下石盒子组碎屑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为近源沉积,砂岩坚硬,胶结较好,岩石成熟度较低,分选、磨圆中等-较差。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为主,见少量微裂隙。胶结类型以孔隙胶结为主,颗粒之间点、线接触,颗粒粒度中-粗粒,以粗粒为主。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储层具有较高的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小的孔隙喉道半径,属微喉道,局部存在较高渗透性。综合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将东胜气田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储集岩分为4大类,其中Ⅰ类、Ⅱ类、Ⅲ类为储集岩,其储集性能依次渐差,Ⅳ类为非储层。
  • 许胜利  李炳颖  王中华  王腊梅  刘传川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东海某油气田群的部分主力储层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快,故其常规地震储层预测精度低,不能满足开发井的部署要求。为提高对钻井地质的精确预测,采用多地震模型正演,并结合实际地震剖面进行模型优选,局部开发井的部署和钻井预测起到了较好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 薛辉 窦连彬 吕亚辉 肖博雅 齐秋红 焦素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廊固凹陷W10井区油气层段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表现复杂,不光出现正差异,还出现高阻环带、低阻环带特征,单纯依靠正差异模式解释油气层很容易造成漏判。根据泥浆的侵入机理,通过利用阿尔奇公式对电阻率进行数值模拟,将电阻率变化归纳为泥浆滤液的驱替作用和扩散作用,认为驱替作用使电阻率降低,扩散作用使电阻率增大。通过分析泥浆侵入特点,建立高阻环带和低阻环带的形成模式图,认为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及泥浆滤液与油水相渗透速度的相互关系是形成高阻环带和低阻环带的原因。最后用差异累计法识别不同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所代表的流体类型。实例表明,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 周 锴  孙 卫  王 证  张一果  马永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砂岩储层岩性致密,渗流规律复杂。储层相渗特征研究对于该区天然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气水相渗实验、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对研究区盒8-山1段储层的相渗特征进行分析。尝试将研究区气水相渗曲线由好到差分为I~IV类,其中具有II类和III类气水相渗曲线特征的储层分布最为广泛。分析认为孔喉半径大小、孔喉分选和孔喉连通性的好坏是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图7 表4 参15
  • 沈金才 刘尧文 葛 兰 李 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常规气井和北美页岩气井产量典型递减规律,应用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9口具有地质、工艺参数,试采特征等代表性的典型井实际生产数据,初步建立了该区块页岩气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在排除不同生产制度、频繁调配产、关井等因素的影响条件下,采用归一化拟产量和物质平衡时间建立关系,提出了适合的双曲递减典型曲线、递减指数、递减率;建立了页岩气井A50、A30、A20产量典型递减曲线,分析了影响页岩气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的因素,结合实际论证了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在区块的代表性,并应用产量递减典型曲线评估单井产能和可采储量。
  • 张李 张晓东 冷有恒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扬古伊气田为阿姆河右岸B区中部众多中小气田群中的一个,气田投产一年左右出乎意料地有地层水产出,且短短几个月时间产水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明确气田出水原因,保障气藏开发效果,从气田及单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入手,通过静、动态资料的充分结合,研究了水体来源及出水类型、明确了水侵特征及水侵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治水对策。根据近半年的生产实际证明:对于气田出水情况的分析是精准且符合实际的,对出水气井提出的降产控水(初期)、坚持自喷排水采气、降低条带采气速度、加密水样监测等生产建议是及时而有效的,目前气田生产相对平稳,达到了保障气藏高效开发的目的,为此类产水气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参考。
  • 曹 毅  孔 玲  刘义成  卢晓敏  梁 华  罗 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莲池油田属于超低孔(孔隙度3%左右)、超低渗(渗透率0.0001~0.1 mD)致密油藏,一次采收率仅为2.51%,开发难度大,针对该油藏目前的开发现状探索性地提出了注CO2提高莲池致密油藏采收率的研究思路。依据莲池致密油藏大安寨段的储层特征、流体特性和原油高温高压物性参数拟合结果,建立了莲7井区CO2驱双重孔隙介质的组分模型。依据CO2换油率和采收率增加量评价了莲池致密油藏注CO2开发的效果,结果表明:莲池油田注CO2开发的最佳注气方式为循环吞吐;最佳焖井时间为3个月,合理注采周期为4年。最终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注气方案,为四川盆地致密油藏注CO2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
  • 宋彦男  曲占庆  肖春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针对低渗透滩坝砂储层的压裂改造经济高效,建立一套压前评价决策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压裂候选井的压前评价;对压后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从而形成一套评价决策方法,指导压裂方案设计。压前评价将数理分析与工程经验相结合,综合考虑了影响压后产能的储层性质,方法科学合理;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物性参数和施工参数对压后产能的影响规律,对区块内其他井的压裂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和实践表明:压前评价设置5个等级的评语,结果与实际相符;分析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指出了施工参数的影响规律和最佳取值范围。研究内容为滩坝砂储层的压裂改造提供了评价和决策的可靠方法。
  • 王勇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元坝区块须家河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异常高压,岩性致密,非均质严重,破裂压力及延伸压力高等特点。通过探索,采用140MPa采气井口和140MPa超高压压裂设备,优选了4口井5层次进行了超高压压裂测试施工,施工最高压力达到118.5MPa,最高排量5.5m3/min,施工成功率100%,对同类深层致密气藏勘探开发超高压压裂测试具有借鉴意义。
  • 赵志恒  李 晓  张 搏  甘 冰  李关访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密度接近于液体,而黏度接近于气体;它的表面张力很低,扩散系数高,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能渗透到岩石中的天然微裂缝,压裂中有利于复杂网络裂缝的形成,而且能置换被岩石吸附的烃类,使其变成游离态而有利于油气的增产与产出;超低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液体的返排,从而降低油气层的伤害,因此,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压裂液进行压裂改造,是二氧化碳干法压裂的一种发展趋势,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具有返排率高,储层伤害小,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实验研究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的破裂压力比清水和液态二氧化碳压裂的破裂压力低,并且其分形维数和声发射源到平面(源到该平面距离平方和最小)的平均距离大,更容易产生波状的裂缝和裂缝分支,得到复杂裂缝,有利于缝网裂缝的形成,特别适合页岩气的增产改造和有效开发。
  • 唐 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场气田部分井场具有高、低压气井并存现状,通过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分析,结合天然气连续循环气举技术,开展了同井场高压井气举排水采气工艺试验。通过对高压气源井、注气量及连接方式的优选和设计,先后在新场气田5个井组中进行应用,效果显著。
  • 张 洁* 屈 坤 张建甲 陈 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新鲜核桃青皮浆液作为抑制型水基钻井液添加剂,评价了其在抑制型水基钻井液中的作用效能。核桃青皮对钻井液具有明显的黏粘、降滤失效果,泥饼润滑性得到改善,并且黏度随老化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逐减低,抗温极限在150℃左右。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核桃青皮浆与改性淀粉配伍能降黏、降滤失,与聚丙烯酰胺配伍能增黏、降滤失。泥球实验和线性膨胀率实验表明新鲜核桃青皮浆液可以在黏土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能明显增强钻井液整体的抑制防塌性,且抑制性随着核桃青皮浓度增大而增强,与常见的钻井液抑制剂相比具有加量少,效果明显的特点。粒度分析表明核桃青皮浆液作为水基钻井液添加剂具有一定的絮凝作用。
  • 雷祖猛 司西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烷基糖苷钻井液在我国的研究及现场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将其发展分过程为三个阶段:MEG钻井液、改性MEG钻井液和烷基糖苷衍生物钻井液。通过对不同阶段糖苷类产品自身特点、在钻井液中的功能以及该类产品为主剂的钻井液的研究和现场应用进行了分析,钻井液中产品加量从最初的10%~30%液体MEG降低至0.5%~2%的NAPG,同时对该类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开展环境友好的CAPG类油基钻井液和NAPG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研究和现场应用,是解决强水敏性泥页岩及含泥岩等易坍塌地层及页岩气水平井钻井的发展方向。
  • 王纯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高压固井施工逐渐增多,而固井设备配套经验不多。 以威远区块固井为例,引入固井施工水马力计算,采用工作负荷超过60%或者压力超过80%工作时间不超过5 min为原则,进行固井施工设备配置,形成了在高压小水马力条件下水泥车泵注水泥浆与顶替完井液的设备配套;在高压大水马力条件下水泥车泵注水泥浆与压裂车顶替完井液的设备配套。并成功运用于多个平台井,为以后高压固井施工设备配套方面提供技术基础和参考。
  • 张 健  刘 畅  黎洪珍  胡德芬  苏尚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Y高含硫气田地面管线腐蚀以内部坑蚀、点蚀为主,积液管线内部腐蚀严重;地面管线高温运行,形成热应力集中,导致地面阀门抬高、汇管发生位移。为有效控制高含硫天然气对地面管线、设备腐蚀以及地面管线高温运行发生位移,在对其腐蚀机理和地面工艺防腐的适应性分析,以及对高温运行发生位移应力计算分析。通过优化调整缓蚀剂加注制度,更换关键部位管线材质;对管线应力泄放适应性技术整改。现场运行情况来看,地面管线腐蚀得到了有效控制,地面管线受热膨胀产生的应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 梁 兵  刘德华  黎洪珍  李永树  陈佐柏  刘 炼  张 旭  白上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 39(2):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回注水量的增加,回注井回注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回注井选井和施工难度大,物理化学+深井回注气田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气田生产和发展的需求。蒸发结晶分离技术处理气田水能处理气田水中的Cl-,实现气田水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可成功解决气田水的出路问题。通过介绍蒸发结晶分离技术处理气田水的原理及其应用情况,提出了应用条件和应用设想,论证了该技术在川东地区天然气剩余储量大、产水稳定、气田水回注存在困难、气田水转输回注管网较完善的区域的适应性。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