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2卷, 第4期 
出刊日期:2019-12-25
  

  • 全选
    |
  • 梁 瀚 冉 崎 狄贵东 曾 鸣 韩 嵩 王跃翔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以前仅有地震资料,没有实钻井钻进隐伏构造带的复杂翼部,故认为背斜—向斜之间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栖霞组气藏是断块型气藏,该认识限制了对栖霞组气藏的整体认识和油气勘探开发部署。但近期钻到构造复杂带的实钻井测井倾角数据和高分辨地震精细成像攻关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大范围发育膝折褶皱,褶皱之间以高角度膝折带相连,并不发育大规模、延伸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②膝折带为构造剪切带,膝折带内的储层裂缝发育,连通性强,是背斜和向斜的栖霞组储层的良好沟通渠道。该认识结合栖霞组储层在川西北地区连片分布的地质特征,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气藏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构造整装气藏的潜力。
  • 蒲柏宇 张连进 兰雪梅 刘曦翔 王俊杰 文 雯 徐昌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 井为代表,川西北双鱼石地区部署的多口井在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相控明显,为明确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有利相带分布,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本次研究主要利用了野外剖面测量、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分析等方法对栖霞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建立了微相识别模板,将栖霞组划分出4 种亚相、5 种微相并分析了对应特征;②结合9 口单井的微相划分及连井相剖面分析,认为滩核、滩缘微相为最有利相带,纵向上主要位于栖霞二段,横向分布稳定;③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应用趋势面法恢复了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古地貌,并进一步得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以上研究为该区栖霞组后续的优质储层研究及井位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 李荣容  杨 迅  张 亚  曾 琪  王旭丽 尹 宏  胡 欣  谢 忱  孙志昀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气藏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气藏埋深7 500 m 左右,储层平面分布具有一定非均质性,单井测试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少井高产效益开发目的,尽快摸清栖霞组气藏高产主控因素尤为重要。通过对储层特征、单井产能控制因素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栖霞组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滩经一系列成岩改造形成的白云岩中,根据储层特征分为孔洞型储层和溶洞型储层;②高产井多为孔洞型储层,而溶洞型储层产能较低;③高产井储层在成像测井上表现为较多暗色斑点,而溶洞型储层则表现为暗、亮斑状混杂的特征。
  • 刘 鑫 夏茂龙 吴煜宇 何青林 李 亚 刘 冉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大面积分布二叠系火山岩,但是针对该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比较局限。近期永探1 井钻遇厚层火山岩孔隙型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表明四川盆地火山岩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可能性。为深化该领域地质认识,给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合永探1 井岩心、岩屑、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以喷溢相火山碎屑熔岩和溢流相玄武岩为主,纵向发育3 个喷发旋回;②永探1 井储集岩包括火山碎屑熔岩和玄武岩2大类,其中火山碎屑熔岩发育厚层孔隙型储层,平均孔隙度达10% 以上,厚度超100 m,是储层主要贡献者;③火山碎屑熔岩储集空间以脱玻化溶蚀微孔、残余气孔为主,裂缝发育程度较低,而玄武岩岩性致密,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④喷溢相火山碎屑熔岩地震反射总体表现为丘状、杂乱反射,在简阳—三台地区分布面积达6 000 km2,勘探潜力巨大。结论认为,简阳—三台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物性条件总体较好,厚度较大,以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是有利勘探区带。
  • 张祎蕾  谭秀成  张本健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遵义松林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发育有陆源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薄片鉴定,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贵州遵义松林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的混积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娄山关群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碳酸盐岩组分与碎屑岩组分混合形成的混积岩,在宏观上表现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呈夹层的形式沉积、碳酸盐岩与混积岩交互沉积以及混积岩本身交互沉积形成的混积岩层系;②其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③上扬子地区娄山关群为碳酸盐岩台地混合沉积模式,推测其陆源碎屑物质来自康滇古陆,间接证明其处于隆起剥蚀状态;④由渐变式混合沉积和陆源碎屑含量向上呈现两次减少—增加的过程反映两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泥质含量向上减少和颗粒含量的变化可推断沉积环境由混积潮坪向台内滩夹滩间演化;⑤风暴浊积岩与突变式混合沉积的伴生关系说明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是形成混合沉积的重要条件。因此混合沉积的研究对于指示康滇古陆隆升以及岩相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 王文之  文 龙  姚 军  李堃宇  和 源  周红飞  聂 晶  李 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中高磨地区灯影组台缘带勘探成效显著,但台内钻探以中—低产为主,亟待攻关有利区带预测办法。以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为研究基础,利用测井数据建立灯影组可容纳空间模型,可间接反映古海平面升降规律,并以此作为地震层序划分的主要依据,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沉积横向上的沉积趋势,发现台内“隐蔽”的有利相带。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发育2 个二级层序,4 个三级层序;②首次发现灯二期及灯四期内各发育1 次区域性海退,即灯影期共有4 次区域性海退,而非前期认为的2 次海退;③ 4 期海退在高磨地区形成了4 期台缘带。结论认为:由于新发现的灯二早期及灯四早期台缘带尚未有钻探证实,台内多期台缘带应是下一步风险勘探的重要方向。
  • 田 瀚  辛勇光  张 豪  王 鑫  孙豪飞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龙岗气田雷四3 亚段气藏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构造—岩性气藏。自2008 年发现以来,整体勘探开发进程缓慢,至今尚未提交探明储量,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龙岗地区雷口坡组地层岩性复杂,有利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不清。为此,基于实钻井岩心、薄片、物性分析和测录井等资料分析研究,尝试建立适合研究区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优选出敏感参数:自然伽马GR、深侧向电阻率RT 和补偿中子CNL,结合基于图形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和多矿物模型分析法,建立研究区岩性判别方法;② 有效识别出颗粒云岩、细粉晶云岩、泥晶云岩、泥质云岩和灰岩5 种岩类,整体符合率高达80% 左右;③ 明确LG168-LG170-LG19-LG161 井这一环带是颗粒云岩和细粉晶云岩最发育区,而环带往西和往东厚度均逐渐减薄。
  • 邓思思  徐 亮  王跃祥  张 奇  张云峰  谢 林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明显受控于礁、滩发育程度,并非所有礁、滩均能成为有效储层。储层质量及分布是沉积、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结果。勘探表明,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是长兴组礁、滩储层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以往研究认为埋藏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主要围绕与埋藏溶蚀有关的有机酸水和热液的分布及溶解能力开展研究。本次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两侧21 口井的岩心精细描述及岩矿分析,分析不同时期溶蚀作用的识别标志和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礁、滩体普遍经历了准同生期、早成岩期与埋藏期三个阶段的溶蚀作用。三期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并建立溶蚀作用发育模式图;②准同生期和早成岩期溶蚀明显受控于礁、滩体沉积微相,呈现“相控”特征。其中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多发生在礁顶滩,台缘带早、晚期礁都存在,横向上呈透镜状分布;③早成岩期近地表岩溶发生在成岩早期,晚期礁比早期礁发育,说明在礁、滩体形成后曾经有较长时间的暴露地表的岩溶过程;④埋藏岩期溶作用主要对断层附近溶蚀带有利,该期岩溶相控特征不明显,与断裂带有关,具层控叠加效应,叠加前两期溶蚀作用,使优质储层更加发育。
  • 杨智超  侯泽富  王 佚  王雪梅  耿 春  胡 峰  刘 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岩性复杂多变,低降速带分布复杂,造成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只有构建高精度的近地表结构,才能获得准确的静校正量,进而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因此,利用小折射、微测井和大炮初至层析成果加权融合构建了近地表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纵横向都针对性地进行加权融合。结果表明:①双向加权融合法建模可以较真实刻画近地表低降速层的结构,所获得速度更精准,地层分层更准确;②获得的模型静校正量精度高,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后,同相轴更收敛、连续,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结论认为:①双向加权融合建模既具有微测井对地表浅层刻画的精度,又具有层析对近地表中、深层刻画的精度,可以获得准确的静校正量;②用于双向加权融合法建模的微测井资料,近可能深一些,最好能调查到高速地层,微测井点的密度以能控制表层变化趋势为佳。
  • 李玥洋 王 娟 卢晓敏 赵 益 姜 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水侵分析方法实用性偏低及计算精度较差等问题,开展基于非稳态水侵问题的无因次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该方法综合无因次非稳态水侵量计算和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采用实际生产数据与预测结果拟合反馈修正预设水体参数,旨在提高水侵动态分析和水体计算的准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某气藏生产井的产水实例,对实例区域应用该方法构建局部水体,通过建立单井数值模型的方式论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无因次水侵量计算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可以降低由模型参数设计偏差导致的计算结果多解性;②显著提高水体计算和水侵动态分析的准确性;③对目前正在生产中的有水气藏的开发具有现实指导参考价值。
  • 徐昌海 陶佳丽 王俊杰 何溥为 张 强 邹高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有水气藏,提前预判水侵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效识别边水气藏水侵方向,首先定义影响边水气藏水侵的4 大关键地质参数,然后借助优序图法确定这些地质参数的权重,建立水侵风险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并绘制水侵风险系数平面分布图,即可由图判断水侵优势方向。以川东地区黄龙场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为例,应用结果表明:①气藏北翼地层水水侵方向由北北东方向侵入H4-X3 井区,气藏南翼地层水由北北西方向侵入H1-X1 井区;②气藏北翼的H5 井区和H1-X2 井区可能为气藏后续开发的优势水侵方向;③气藏实际出水情况显示出水井水侵风险系数大小与气藏实际出水顺序一致。结论认为:①将多种静态地质参数对边水气藏水侵的影响转化为单一指标—水侵风险系数克服了以往边水气藏水侵方向无法定量表征的局限性。②利用水侵风险系数平面等值线图可以快速、定量地识别边水气藏开发中后期优势水侵方向。
  • 曾 敏 郝 煦 庄小菊 胡 南 刘媛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藏开发效果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应用,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运用较多的综合评分法严重依赖指标和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缺少客观性、合理性。数据处理存在离散性,数据的完整度不能充分保证。为了更加直观、有效、科学地评价气藏开发效果,基于综合评分法评价思路,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开展气藏评价指标对标研究,引入气藏开发效果评价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评分法基础上,对评价指标得分参数进行改进,将评价指标标准化,然后根据指标权重计算总得分,确定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①指标标准化方法不仅克服了综合评分法的主观因素和数据离散性,而且简单、省时且易操作;②通过典型气藏应用证实,与综合评分法结果相比,此方法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可靠,能够较为直观的评价气藏开发效果,指导下步生产实践。
  • 谭 玮 罗成波 齐从丽 彭红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分布面积广,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夹薄层泥晶灰岩,缝洞发育,埋藏深度超过6 000 m,地层研磨性强,井漏、井壁稳定问题突出且储层保护困难。通过对前期探井实钻资料的工程地质力学特征分析,明确了钻井技术难点,提出了适用于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钻井提速和储层保护技术。结果表明:①采用目的层专层专打的井身结构保证了储层的安全快速钻达;②火山岩井段采用旋冲工具或等壁厚螺杆复合钻进,创下单只钻头进尺最多和机械钻速最高2项新指标,提高机械钻速的同时有效缩短了钻井周期;③“ 以防为主、防堵结合”的技术思路下,优化形成了强抑制强封堵聚磺防漏钻井液,并通过多种抑制剂和封堵剂相结合的办法确保了储层保护效果和井壁稳定能力。
  • 周 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井下节流工艺作为一项低成本清洁采气技术,广泛应用于气田开发。但是东胜气田普遍产水,且液气比相对偏高,由于对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认识不清,造成高液气比气井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后出现积液减产、水淹停产现象,影响了产液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通过分析井筒携液能力影响因素,发现气井压力越高、产气量越大、产液量越低,节流器下深越大、井筒携液能力越强。重点从排液角度出发,首次建立了一种考虑气井产能、举液能力和临界携液能力的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识别方法,新方法符合率达95.8%,有效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空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东胜气田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即要求气井井底压力大于7 MPa、产气量大于5 000 m3/d、产液量低于5 m3/d 或最佳液气比低于2 m3/ 104 m3。现场应用表明,产水气井在井下节流+增压外输条件下防堵和排液效果明显,生产时率达99.2%,实现了产水气井清洁稳定生产。
  • 王振嘉 郑海亮 刘永建 高 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孔、低丰度、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区块气井生产主要采用安装井下节流器、多井串接和集气站计量等简化的地面设施以节约成本。因此,对于井下安装节流器气井测试井筒积液情况需拔取节流器,而且井筒液面随生产动态变化,常规的井筒积液测试成本较高、影响气井产量,难以大规模使用。如何对节流器气井积液情况准确地预测尤为关键,直接影响气井排水采气措施的实施。针对以上情况,以苏里格气田X1 区块为例,利用气井常规生产资料,结合节流器气嘴尺寸、下深等参数,提出产量比较法(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对比分析法)和油套压差预测法,并结合现场测试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准确地预测了X1 区块气井积液量,为气井精细措施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张成斌  米伟伟  井文超  杨添麒   雷振宇 刘为恺   左 金  文 明  杨强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气田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等特点。气田无边底水,气井产水主要来自层内可动水和凝析水。随着气田不断开发,气井积液日益加剧,水淹井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为探寻适用于延安气田的排水采气工艺及管理体系,基于已开发区块的气藏地质研究情况以及现场生产数据,应用:①对李闽模型进行修正,得到气井临界携液流速(流量)计算公式,并结合动能因子研究形成气井积液判断依据;②结合近年现场排水采气工艺的应用实践情况,综合分析各排水采气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效果,提出以“泡沫排水采气为主,多元复合排水采气为辅”的排水采气体系;③通过对现场管理模式的分析探索,提出“气藏地质综合研究+ 单井动态精准跟踪+ 现场作业准确规范+ 工艺设备自动一体化”的排水采气精细化管理体系,有效地指导了延安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实施与实践。
  • 唐 庚  赵超杰  李 军  张 鑫  郭建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地区膏盐岩广泛发育,钻井过程中易发生蠕变卡钻、掉块、井漏、井径扩大等复杂情况,不利于油气藏的高效安全开发。针对川东地区不同层组的膏盐岩进行取样分析,结合X 衍射组分分析实验,明确膏盐层组分特征,并总结井壁失稳特征,建立复合膏盐层井筒数值模型,模拟分析膏盐层蠕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楼探1 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楼探1 井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以硬石膏为主,受硬石膏吸水膨胀影响易发生井壁掉块、井径扩大复杂情况,深处中寒武统高台组则是以盐岩为主的复合膏盐层,低密度钻井液下易受盐层蠕变影响,导致缩径卡钻;②膏盐层井壁位移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地层温度越高井壁缩径越严重;钻井液密度增加,盐岩的缩径情况减弱,且在低钻井液密度时调节钻井液密度效果更明显;③建立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楼探1 井的实际工况相符合。结论认为:根据充分考虑了地层温度与矿物组分的钻井液密度图版设计钻井液密度、及时处理膏盐层钻井液污染、配合大循环路径循环钻井液,可以有效保障川东地区膏盐层井壁稳定性钻井。
  • 李嘉奇 余有金 钟 波 陈洲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4):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下川东地区针对下古生界震旦系持续开展风险勘探,该区块纵向上发育3 套构造组合,断层发育,存在多套压力系统,目的层龙王庙组、灯影组埋藏深,盖层高台组发育长段膏岩层,常采用六开或七开的井身结构,固井间隙小(7 ~ 12mm)。因此确保长膏盐段小间隙套管固井质量,延长气井寿命对推动该区块震旦系勘探意义重大。以该区块套管悬挂最长纪录、套管小间隙重合段最长纪录的楼探1 井为例:①通过良好井眼准备、优化钻井液密度及优选高性能悬挂器,来解决长膏盐岩段缩径和下套管阻卡风险大的难点; ②通过优选水泥浆体系、优化隔离液和施工排量及压差设计来解决胶结质量、油基钻井液与水泥浆相容性差、施工高泵压及井漏等难题。结果表明:楼探1 井6 开套管成功分隔了膏盐段,完善的通井措施、科学合理的固井施工参数设计、冲洗液隔离液和水泥浆设计及双凝水泥浆体系的综合应用是楼探1 井固井质量达到优质的关键。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