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3卷, 第2期 
出刊日期:2020-06-25
  

  • 全选
    |
  • 杨广广  吕 龑  韩 嵩  粱 菁  曾华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射洪区块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与烃源断裂的搭配关系非常复杂,由于地震采集覆盖次数低、采集脚印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处理资料信噪比低,河道砂体和断裂的成像精度低,不能满足复杂窄细河道地震刻画、储层定量预测和含气性检测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基于“双高”原则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强化处理参数试验与优化,降低采集脚印对高保真成像的影响,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与成像精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双高”处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河道亮点特征及河道边界更明显,断点归位更准确,断裂成像更清晰,有助于开展河道砂体与断裂精细解释;②“双高”处理地震资料含气河道砂储层AVO 特征信息保留得更好,有助于开展储层与含气性预测;③“双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四川盆地射洪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其他地区浅层河道砂储层、断裂的高精度成像等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曾 鸣 狄贵东 彭浩天 屠志慧 孔令霞 韩 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双鱼石区块勘探开发进程,钻井工程逐渐由早期勘探期直井向开发期大斜度水平井转变。但由于双鱼石区块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双复杂”的情况,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资料存在构造形态落实不准确,钻井揭示地层构造轴线和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存在较大偏差。应用基于小平滑面非线性反演建模技术的射线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配套方法,提高了地震成像空间归位精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小平滑面处理的数据可以有效保持炮检点位置真实性对旅行时准确计算;②通过构造层位、测井声波速度、近地表速度综合约束下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加上非线性层析反演技术能有效提高建模精度;③射线束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双复杂”地区对断裂带及陡倾角成像有显著提升。最终叠前深度偏移成果较好恢复地下构造真实形态,成像效果与井旁构造恢复结果整体符合,构造轴线和断层位置修正230 m,钻井证实在7 000 深度相对误差控制在1% 内,对双鱼石区块后期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及井轨迹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 何青林  陈 康  冉 崎  夏 青  张 旋  彭 浩  邹定永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中发育的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厚度大、孔隙度高,是一套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优质储层。但实钻井和地震资料表明,该套储层纵向上呈多旋回发育,横向上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常规地震资料表现为无规律性的杂乱反射,难以通过资料解释直接刻画及预测该套储层的展布特征。基于该套火山岩储层厚度大、与非储层物性差异大的特点,利用地震信号的频谱分解技术提取火山岩宽频地震数据中的低频信号,通过对强波阻抗界面变化敏感的低频信号进行提取和重构,得到能直接反映储层响应的低频重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表现为强振幅能量的“亮点”反射特征,且该“亮点”反射振幅能量与储层厚度、孔隙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横向上可清楚识别和追踪;②基于频谱分解技术,选择地震数据中能够反映火山岩储层响应的低频信息进行重构,能够在重构数据上较准确的刻画厚层、强非均质性火山岩储层的分布;③通过上述技术开展简阳地区火山岩储层定性预测,刻画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区400 km2,2 口井钻探结果均证实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 龙 隆 陈 康 冉 崎 曾 鸣 彭 达 王跃祥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大型缝洞储层的预测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小尺度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地震预测难度大,预测准确率低。以云锦向斜为例,对比YJ1 井及YJ2 井,发现岩溶缝洞储层发育的地层具有强各向异性,其OVT 道集上茅口组地震反射随着方位角变化出现明显的“正弦波动”特征,采用基于三维曲面分解的各向异性校正技术对方位各向异性剩余时差进行校正,提取校正前后的地震数据差异,差异越大则缝洞越发育,采用“甜点”属性识别差异数据强振幅区为缝洞发育位置,三维透视刻画缝洞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岩溶缝洞储层主要发育在茅口组顶向下30 ms 范围;平面上,缝洞储层集中发育在断层周边及古岩溶地貌陡坡单元。②岩溶缝洞储层发育的地层各向异性强, 在OVT 道集上表现出“正弦”波动特征明显,利用OVT 域各向异性信息结合三维可视化刻画缝洞系统更加清晰准确。③缝洞储层预测结果与向斜区4 口钻井实际情况均较吻合,对比常规处理数据缝洞储层预测结果准确性更高,在茅口组分布的四川盆地其他向斜区及其他小尺度缝洞储层发育层系具有推广价值。
  • 狄贵东 陈 康 冉 崎 龙 隆 梁 瀚 张 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预测中,基于地震资料的“亮点反射”储层识别模式由于地层速度结构的复杂性而存在多解。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环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带,利用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首次应用基于匹配追踪旁瓣压制方法预测四川盆地环古隆起带的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刻画环古隆起带栖霞组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栖霞组内部储层地震反射受到下伏地层子波旁瓣叠加的影响,造成地震响应存在假象,古隆起外围区受到栖一段泥晶灰岩、梁山组泥页岩、奥陶系页岩共同产生干涉的影响,造成栖霞组储层地震响应调谐增强,影响程度大于古隆起主体区;②相对于传统地震资料,基于匹配追踪旁瓣压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下伏地层形成的子波旁瓣对于栖霞组储层地震成像的影响,降低了储层识别的多解性,同时,提高了深层储集体的分辨能力。
  • 张红英 谢 冰 袁 倩 刘蜀敏 王丽英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是四川盆地的主力气层之一,近年来在川东大猫坪长兴组储层天然气勘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大猫坪长兴组气藏主要发育生物礁相储层。为预测生物礁发育的有利相带,开展了测井资料沉积相分析。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划分岩石类型,由地层倾角、微电阻率扫描成像资料描述生物礁相的形态、岩石结构、礁相组合类型等特征;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将测井地球物理信息转换成为地质信息,对沉积相进行自动识别。通过对大猫坪长兴组生物礁微相特征描述和刻画,结果表明:①礁相地层沉积模式纵向上划分为礁顶潮坪、礁核、礁间灰泥、礁滩微相,优质储层分布于礁滩相;②基于地质、岩心薄片、测井、试油建立了大猫坪长兴组生物礁微相的测井识别模式;③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技术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测井曲线对沉积环境的敏感性, 提取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参数,利用特征参数建立沉积微相识别模式。结论认为:模式识别分析技术实现了自动相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各类微相,已成功应用于大猫坪长兴组生物礁微相分析中,实钻井应用效果较好。
  • 陈 国 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伊拉克米桑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前构造挤压带,油田地面地雷密布。为了解决井场建设难题及提高单井产量,设计采用直井段钻穿盐膏层后,采用水平井钻盐下易漏、易塌裂缝性石灰岩及白云岩地层开发Mishrif 层位,形成了一套针对米桑油田裂缝性地层的非标井眼水平井钻井技术。结果表明:①米桑油田在最小地应力方位坍塌压力最低,定向钻进方位选择最小水平主应力方位最利于井壁稳定;②“AQUA-MAX 钻井液体系”具有高效封堵能力,使用后有效提高了地层承压能力,拓宽了安全钻井的密度窗口,极大延伸了水平段安全作业长度,可有效抑制盐下裂缝性地层井段的井漏和井塌;③优选钻进排量、转速等钻井参数,优选钻井工具,合理控制钻井液密度,准确控制井底当量密度在安全当量密度窗口范围之内,可有效防范井漏和卡钻的风险。结论认为:该非标井眼水平井钻井技术克服了地层压力窗口窄、裂缝性地层岩性复杂、非标小井眼窄间隙环空作业等技术难题,降低了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的发生,大幅提高了钻井效率。
  • 张春林  古光平  刘德平  张 杰 任文峰  张亚明  胡仁德  彭 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气藏是安岳气田产能建设与接替的新层段,但其井漏、垮塌、溢流情况同时存在,导致前期3 口井均未钻达地质目标。针对这些困难,以高石123 井为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结果表明:①采用JFS 防塌钻井液体系,合理确定钻井液密度,进入灯三段前及时进行承压试验,为钻开下部易塌层段创造了条件;②优选“5+4”大水眼钻具,形成了小井眼钻具结构、钻井参数,提高了小井眼钻具复杂处理能力;③常规MWD 以及LWD 定向仪器在灯三、灯二段的水平段稳斜稳方位效果差,每个立柱均需要1/3 以上的长度来定向,实钻中要强化防托压、防卡操作,优选定向工具,减少起下钻次数,降低卡钻风险;④高石123 井安全高效完成700 m 灯二段的水平,并获得高产气流,随后推广应用的高石125井也安全快速完钻并获得高产气流。结论认为:该震旦系水平井段优快钻井技术可在高磨地区大力推广,助推安岳特大型气区超万亿立方米储量的发现。
  • 汤 丁 蒋华全 禹贵成 陈家文 王 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相国寺储气库采气管道属于湿天然气输送管道,无法直接获得采气管道入口天然气的含水量,难以预测管道内的积液规律并制定合理的清管周期。为此,结合管道实际运行压力、输量、清管液量等参数,基于气液两相流动仿真方法,确定了管道内天然气含水量及清管周期的计算方法。以相国寺储气库南段采气管道B 段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计算的管道终点压力、终点温度、清管液量与实际值之间相对偏差范围为0.91% ~ 4.1% ;②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可用于分析管道输量、积液量与管输效率之间的关系;③以管输效率不小于95% 为原则,同时考虑积液恢复时间、收球站清管水量接收能力,确定了南段采气管道B 段在不同输量下的清管周期。
  • 任玉清 侯飞燕 何俊峰 龙双双 李 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大部分已开发气田都进入中后期,高成本、高能耗、高腐蚀的地面生产系统给气田的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新能源多方位冲击,给石油石化行业转型破冰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以卧龙河区气田为实例,通过工艺设备轻型化、管理运营数字化、企业理念人本化,气田管理精细化等措施,探索老气田提质增效之路。结果表明:①只有在完成冗余工艺设备优化简化的前提下,才能大规模开展针对老气田的数字化建设;②信息化功能的稳定与完整性是老气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源动力;③通过“互联网+ 管理”可以促使员工实现平等、高效、协同价值,创造最大化企业效益;④促进信息化与生产、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 任玉清 侯飞燕 何俊峰 龙双双 李 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大部分已开发气田都进入中后期,高成本、高能耗、高腐蚀的地面生产系统给气田的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新能源多方位冲击,给石油石化行业转型破冰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以卧龙河区气田为实例,通过工艺设备轻型化、管理运营数字化、企业理念人本化,气田管理精细化等措施,探索老气田提质增效之路。结果表明:①只有在完成冗余工艺设备优化简化的前提下,才能大规模开展针对老气田的数字化建设;②信息化功能的稳定与完整性是老气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源动力;③通过“互联网+ 管理”可以促使员工实现平等、高效、协同价值,创造最大化企业效益;④促进信息化与生产、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 刘 政 李俊材 邵 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区块属于山前构造,古近系渐新统—始新统安集海河组具有高陡、高压、断层多、破碎强烈、超强水敏的岩性特点。在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壁失稳、阻卡、井下复杂情况高发、井斜控制困难、时效低、钻井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难题。为此,根据安集海河组泥岩的物理化学特征,分析采用油基钻井液钻井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通过实验优选出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的配方,对其性能进行实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具有好的抑制性、封堵性、抗污染性和低温流变性;②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能够很好地解决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构造古近系强水敏性地层钻井的难题,钻井速度得到大幅提升,钻井周期明显缩短,钻井综合成本大幅降低,HSE 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③建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构造古近系进一步推广使用。
  • 魏志鹏 冯 青 曾 鸣 张万春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气藏储层由于早期的沉积条件制约,储层厚度小、横向展布规律难于把握,砂岩钻遇率低(59%),加上黄土地表对地震信息采集的精度影响,钻井水平井段常规测试不产气或产微气,难以达到工业气井标准。虽然钻井的储层钻遇率低,但通过地质分析认为值得在泥岩水平井段优化水平井压裂分段设计,避免泥岩段压裂带来的超压、砂堵等风险,沟通主力产层的砂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水平井压后产能。应用野外剖面考察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工区砂泥岩叠置方式进行精细刻画,准确标定出目标井钻遇储层砂岩的纵向分布位置、横向砂体展布范围,据此预测水平井泥岩段压裂效果及风险,其成果可以有效应用于优化水平井压裂分段设计。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钻井从没有常规测试价值达到产气量13.15×104 m3/d,折合无阻流量22.5×104 m3/d,收到良好的产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致密砂泥岩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可准确论证低钻遇率水平井泥岩段压裂的可行性;②多级分段压裂技术可突破3 m 以下的“泥质薄隔层”,沟通邻近含气砂体,获得更高的工业产能,为致密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保障;③作业后,通过施工压力曲线、井下微地震监测及示踪剂产液剖面测试等技术对压后效果进行评价,验证压前地质认识。
  • 丁万贵  刘世界  董建宏  王群超  杨宇光  刘金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兴致密气田目前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由于砂体连续性差、储层污染、井筒积液等因素,造成该气田出现大量低产低效井。因此如何甄别出临兴气田致密气井低产低效的具体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高效开发临兴致密气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气井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产量递减RTA 分析,确定各井储层物性参数,并进行公式推导及数据拟合,建立临兴气田低产低效井产量预测方程。结果表明:①通过该方法计算采取多种措施前后的产量,预测、对比增产气量,可定量判断出气井低产低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针对性治理措施;②应用本方法提出的措施增产效果明显,泡沫排水采气平均单井提高0.4×104m3/d,调层后平均无阻流量增加2.7×104 m3/d。结论认为:建立临兴气田低产低效井产量预测方程,可有效识别本气田低产低效关键影响因素,高效指导气井低产低效井治理。
  • 周 瑞 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的气井产能低,且递减快,需优选合适排采工艺辅助气井稳定生产。目前采用的气井工况识别方法缺少实时性,难以及时改善气井生产状况。因此,从气井产能方程出发,利用临界携液/ 携泡流量工况工诊断方法,结合不同时期产能曲线刻画出6 个特征区,建立“四线六区”气井工况识别方法。结果表明:①该方法根据各种工艺特点和6 个特征区生产特征,将全生命周期气井划分为自主携液阶段、泡排阶段、泡排+ 阶段和泡排后阶段4 个排采阶段,可以进行实时气井工况识别诊断,有利于优选气井排采工艺;②采用该办法指导大牛地气田259 口病态井治理,使其现有产能由234.5×104 m3/d提升至275.7×104 m3/d, 恢复产能41.2×104 m3/d。结论认为,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气井的实时生产工况诊断,使工艺优化更加合理。
  • 彭朝阳  李井亮  韩永胜  王 林  黄小青  吕 一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井早期生产数据较少,生产状况不稳定,导致数值模拟法与Arps 产量递减分析法等经典方法分析生产动态的适用性较差。针对页岩气井实施定产生产、间歇生产等生产控制情况,借鉴页岩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建立思路和Arps 产量递减分析法,在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压力递减定量化评价模型,并通过了生产实践的检验。结果表明:①该压力递减分析法可作页岩气井定产量和变产量生产情况下的压力变化分析; ②压力递减速度、压力递减率、单位产量压力递减率可作为配产合理性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对比; ③该方法适用性强,还可用于套管或油管生产情况下的压力数据分析。结论认为,压力递减分析法具有简单实用等优点,可作为Arps 产量递减分析法的有效补充,适合页岩气井生产动态定量化评价分析。
  • 严 鸿  商绍芬  王 昊  李梅琳  钟海全  黄小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2):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井排采过程中井筒呈气液多相管流特征,井筒多相管流分析是正确认识气井气液流动规律、制定合理工作制度、开展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以及选择人工举升工艺的前提,如何选择准确可靠的多相管流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川南地区40 余口页岩气井井筒压力测试数据分析,优选出适合该地区页岩气井井筒多相管流计算模型;基于多相管流模型绘制油管流出特性曲线,结合节点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井筒气液多相管流临界携液气量确定方法。结果表明:①在井斜角小于等于45°的井段应采用H-BR 管流计算模型,在大斜度(井斜角大于45°)井段应采用B-BR 管流计算模型,并在有测试压力温度分布情况下,按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管流压降计算方法;②该井筒气液多相管流临界携液气量确定方法克服了判断气井积液通常采用Turner、Coleman 等模型在高液气比条件下误差较大的应用局限性,可有效进行气井井筒携液能力分析及生产预警且节约了井筒测试成本。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