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3卷, 第4期 
出刊日期:2020-12-25
  

  • 全选
    |
  • 杨 雨  钟 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礁滩气藏勘探的重点层系, 对于其沉积模式的研究已基本成熟,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在取心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准确对新钻井沉积相进行初步分析是生产上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大量钻井资料的统计对比,系统总结飞仙关组不同沉积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建立相应的测井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岩心、成像测井标定,不同沉积相(亚相)在自然伽马曲线上具有典型的响应特征,不同沉积相(亚相)对应相应的曲线形态以及自然伽马区间值;②不同沉积相(亚相)的测井相模型在横向上可对比性较好,全区对比可操作性强;③通过对岩性、岩相剖面及相应测井相剖面的纵横向对比,发现二者匹配度较高。结论认为,采用常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环境进行判别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且准确性高,在岩心资料缺乏、录井资料较差以及其他分析工作尚未开展的情况下,可充分应用于研究区新井前期地质分析工作,为确定勘探目标提供参考。
  • 张玺华 彭瀚霖 文 龙 李 勇 钟佳倚 马 奎 罗 冰 田兴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作为四川盆地重要控藏地质单元,其成因演化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盆地西北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深色泥晶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与邻区灯影组巨厚台地边缘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呈巨大岩相差异,揭示了灯影组四段深水盆地相—斜坡相—台缘丘滩相—局限台地相完整相序,进一步明确了灯影期德阳—安岳裂陷的性质,提出晚震旦世盆地西北部地区已具台—盆分异沉积格局,但盆地中部高磨地区裂陷内灯影组发育藻白云岩浅水沉积,裂陷内外地层厚度差异为后期岩溶侵蚀作用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地质、地震综合研究提出:①现今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灯影组厚度差异是“早期伸展作用下的沉积相分异、桐湾期岩溶侵蚀改造”的地质叠加效应,其性质上具有“北段沉积作用主导,中、南段岩溶侵蚀作用主导”的分段性;②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分异控制地貌分异,发育深水相沉积及灯二段、灯四段两期巨厚的沉积型台缘带,呈北东走向,而盆地中南部地区灯影组发育侵蚀洼地侵蚀台地,呈近南北向展布;③剖析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的油气聚集效应,该区裂陷中心生烃区、沉积型台缘带的有利叠合区,具有生、储、盖成藏三要素包裹式的耦合特征,有利于灯影组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 严 威 钟 原 周 刚 陈友莲 和 源 王文之 李亚丁 陈 曦 郗 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探井JT1 井在兼探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过程中钻遇了孔隙型气层14.5 m, 并在近期测试获得日产天然气51.62×104 m3 的高产工业气流, 标志着四川盆地沧浪铺组油气勘探首次战略突破, 揭示出川中古隆起北斜坡沧浪铺组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前期对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围绕沧浪铺组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工作, 这直接制约了该层系的勘探突破和发现。为此, 基于现有的钻测井、露头、地震等资料, 结合大地构造背景, 重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岩相古地理, 分析储层特征并预测川中北部地区储层发育区, 最终探讨岩相古地理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盆地沧浪铺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①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沧浪铺组划分为碳酸盐岩较为发育的沧一段及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沧二段;②沧一段沉积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已演变为棚内洼地, 以其为界形成“西浊东清”的沉积格局, 沧二段沉积期盆地周缘陆源物质进一步向盆地内输入, 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向东迁移, 盆地内演化为大面积的混积浅水陆棚环境;③储层主要发育在沧一段白云岩中, 储集空间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等;④建立了优质储层地震响应模式, 于川中北部射洪—公山庙地区预测出9 个大型滩相储层发育区, 合计面积达5 600 km2 ;⑤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古岩溶改造是沧浪铺组储层形成的两个最主要的控制因素。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加里东末期古岩溶使早期滩体储集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 曾 琪  胡 欣  屈海洲  李泯星  刘茂瑶  李彦锋  张祎蕾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岩,顶界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吴二段、吴三段)。②吴家坪组厚度介于37 ~ 249m,由南西至北东方向先减薄再增厚再减薄,在lg70 井区附近厚度可达249 m。③吴家坪组有利的储集岩主要有颗粒灰岩、白云岩与凝灰岩三大类,颗粒灰岩累计厚度2 ~ 48 m,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双鱼石—龙岗西一带,往周边逐渐变薄;白云岩累计厚度1 ~25 m,主要分布在双鱼石st12 井- st10 井一带;凝灰岩累计厚度2 ~ 82 m,较厚的区域在sy001-1 井和lg70 井一带,向南西、北东向厚度逐渐减薄。本次研究将对后期遴选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战薇芸  刘 辉  陈 尘  李海涛  吴雪峰  未 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油气资源潜力、预测新增探明储量规模是合理编制储量、产量规划方案、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可以进一步评价、落实资源升级潜力。通过研究已升级气藏储量转换规律,分析各项储量计算参数与储量在升级转换中的相关性,明确影响储量升级转换的关键因素并计算转换率。根据已发现圈闭,利用圈闭钻探成功率、储量计算参数升级转换率测算资源量、储量升级转换率,最终预测新增探明储量规模。该方法以资源量、储量升级规律为依据,以目前勘探发现为基础,可以较为精确地预测新增储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气面积是引起储量升级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有效储层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参数;②储量升级中,构造气藏含气面积变化最小,岩性气藏含气面积变化最大,储量丰度变化相对较小;③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从资源量到预测储量转换率43% 左右,三级储量转换率介于60% ~ 75%;④根据资源量、储量升级转换率,以可升级圈闭为基础,预测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可新增探明储量约1.8×1012 m3。
  • 徐 敏  巫芙蓉  王兰英  雷开强  王 征  司阳涛  唐绪磊  朱亚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地下储气库的意义在于随时调节供应量和消费量间的平衡、协调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战略储备。川东XGS 储气库是西南地区首座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中面临着构造高陡、狭窄、断裂系统发育、陡倾角准确入靶困难的问题。将高陡复杂构造区三维高精度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引入储气库建设可以稳当地解决这些问题。结果表明:①根据钻井位置及构造形态加密速度控制点建立偏移速度场,可使偏移归位更准确,断点位置清晰,解释的构造形态更合理;②对储气井进行精细层位标定,采用钻井地质恢复技术可建立准确的构造模式;③采用变速成图技术优化时深转换速度模型,可使构造轴线更加接近地下真实位置,地震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的绝对误差仅0 ~ 8 m。结论认为:三维地震精细刻画技术可以全方位对地下构造形态进行刻画,为下一步该储气库注采井的井位论证及实施提供精准指导。
  • 杨智超 张 孟 敬龙江 胡 峰 王雪梅 周晓冀 张 鹏 刘 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地腹存在高速屏蔽层时,高速层对地震波向下传播及深部地层反射信息向上传播都起到屏蔽作用,使得深部地层的反射信息难以获取。地震勘探中,当炮检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或入射角到达临界角时,可接收到一种特殊的波——广角反射波,对其处理成像可以提高深层反射能量,从而提高地震资料品质。针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等超深储层,开展了广角反射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超深地层,是可以获得较好的广角反射资料的,采集中最大偏移距应在20 km 左右,且要有足够的覆盖次数;②广角反射的偏移距大,受球面扩散和地层衰减的影响严重,在采集中应考虑更大激发能量;③广角反射资料的去噪处理和动校正是影响成像的关键技术,通过循序渐进的逐步去噪、分频去噪、多域去噪,可以得到高信噪比资料,利用各项异性+4 次高阶动校正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动校正问题;④广角反射波与正常地震反射波存在相位变化,且相位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有机叠加还需进行精细的相位校正。
  • 夏国勇 彭 浩 倪根生 陈 虎 李成全 郑云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从震旦系—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4 000 ~ 7 000 m,已发现的28 个工业油气层系中,其中海相碳酸盐岩产层20 个,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统,储层埋深一般都大于4 000 m, 并且具备低孔隙(2% ~ 8%,平均3%)、低渗透(大部分< 1 mD)、低丰度(大部分气藏为2×108 m3/km2 ~ 3×108 m3/km2)、高温、高压、高含硫特征。针对碳酸盐岩油气藏埋藏深、温度高, 储层增产改造措施历来以酸化压裂改造技术为主。虽然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酸蚀性好、酸岩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但也具有酸液有效作用时间、有效作用距离短的弊病, 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近期深穿透后效体射孔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功运用,在酸压增产措施前实现了储集体内天然缝洞系统通道多方位沟通的目标,解决了后期酸压增加溶蚀造缝长度,进一步提升了有效沟通天然裂缝及储集体的机率,实现了增储上产,达到了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开发的目的。
  • 裴森奇  胡 欣  邓 波  李旭成  郭静姝 张清秀  龙虹宇  周光亮  邓清源  李 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平落坝须二段气藏孔隙裂缝型储层非均质性强、气藏水侵复杂、剩余储量动用困难。为进一步提高气藏开发效果,利用岩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及叠前裂缝预测,分析了气藏裂缝发育特征。针对孔隙裂缝型储层建模难点,利用随机裂缝建模的方法,在裂缝强度模型的约束下,对各裂缝集进行模拟,并对裂缝集进行粗化得到裂缝属性模型,得到最终裂缝模型。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气水三维两相单孔双渗双重介质黑油模型的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①平落坝须二段有效储层微裂缝的开度常在2 ~ 20 μm 之间、平均中值喉道半径为0.02 ~ 0.311 μm;②裂缝分布受断层影响较为明显,数值模拟储量85.6×108 m3,目前剩余储量主要分布于Ⅱ和Ⅲ气层组;③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剩余储量分布特征,详细分析剩余气富集区新井部署风险,为下步挖潜技术对策制定奠定良好基础。
  • 黄 霖  邓 悟  郑清平  万 峰  谢 波  李 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石梯气田上震旦统灯影组气藏的投产气井普遍具有高压高温、中含硫、井下垢物类型多、量大、形态复杂的特点,又有投产时下入井下节流器的要求,为此研制出抗硫井下节流器。但前期应用中出现了打捞头被掩埋、密封失效、维护打捞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原有抗硫节流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材质优选和结构优化改良,并在11 口含硫气井中开展了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①节流器打捞头泄砂孔由2 个增至4 个,同时增大泄砂孔过流面积,减少了打捞头被掩埋的异常情况;②密封组件优化为单一的聚四氟乙烯填料V 形盘根,进一步提高了耐冲蚀性与耐磨性;③节流器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节流降压效果明显;④生产管线无水合物形成,节流器定期维护正常。结论认为:采用GKJL65-70 型固定式抗硫井下节流器,根据节流器问题诊断流程,优化井下节流器应用方案,在高石梯气田灯影组气藏的开发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气井均达到配产任务要求且大大节约了场站地面装置投资。
  • 蒋 艳 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控水支撑剂具有良好的气水渗透选择性,是含水气藏压裂的有效手段之一。现有控水支撑剂实验评价方法多以静态测试为主,不能反映生产过程中的透气阻水效果,如何对控水支撑剂进行优选评价,对含水气藏压裂显得极为重要。结合杭锦旗区块含水气藏气水两相渗流特征,通过控水支撑剂气水相对渗透率测试、支撑剂导流能力测试以及数值模拟压后气水产能的综合优选评价方法对控水支撑剂进行优选评价;并将优选出的控水支撑剂应用于杭锦旗区块气水同层气藏中的2 口井中。结果表明:①在低闭合压力下(低于50 MPa),20/40 目控水支撑剂A 的导流能力最优;②控水支撑剂与常规陶粒相比,气相相对渗透率提高17%,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9%;③控水支撑剂A 较常规陶粒支撑剂B 累产气量增加14.6%,累产水量增加7.5%,累产气水比增加6%;④现场试验井与邻井相比,气水比为邻井的4.6 倍。结论认为:建立的控水支撑剂综合优选评价方法可有效评价优选控水支撑剂,同时优选出的控水支撑剂应用效果好。
  • 伍 葳  刘 成  蒲俊余  夏连彬  李 斌  吴 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井固井作业面临岩性复杂、井筒高温、油气水显示活跃、同裸眼段多压力系统等诸多挑战。针对川渝深井固井复杂案例展开全过程梳理剖析,表明应从4 个方面予以重视:①工程设计时应优选井身结构,必要时启用非标套管层次,充分考虑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载荷与腐蚀,合理套管选型,利用软件模拟预判摩阻及屈曲可能性并制订措施;②套管下入要重视通井作业,强化井眼准备,简化套管串及附件,保证尾管送入钻具的可靠性,摩阻扭矩过大时考虑油基钻井液;③固井工艺方面,长裸眼段需设计多凝水泥浆体系,多压力系统地层采用精细控压技术,“三高”气井需加装管外封隔器,加强候凝失重机理研究;④固井工作液需加强水泥浆韧性改造,提高水泥石防气窜能力,尾管悬挂器及套管鞋井段应采用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注重水泥石的高温力学稳定性,合理控制固井工作液及污染情况下的稠化时间、凝固时间。结论认为:深井固井作业需紧密结合地质与工程特点,系统性考虑固井工程相关环节,避免固井复杂以确保固井施工安全及封隔有效。
  • 吴 娟  李 舫  伍丽红  易海永  林 兴  蒋 鑫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四川盆地页岩气的持续规模上产,四川盆地2019 年页岩气新增证实储量(SEC 储量)占全部新增储量的一半以上。页岩气投产井证实储量评估以单井为单位,四川盆地页岩气工作量巨大,且对于生产早期的井,评估不确定性大,难以在较短时间对整个区块或气田证实储量做出可靠评估,即快速合理评估全部井最终总可采量(EUR),为气田高效开发反馈有益建议。为此,将分段双曲递减方法与百分位50 典型曲线相结合,首次提出了页岩气井最终总可采量的快速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分段双曲递减法对于生产时间短的井,当递减参数选取不当会造成极大的预测偏差;②用百分位50 典型曲线分段递减模型参数,能够快速准确预测同一区块生产井的最终总可采量,且精度高。结论认为:快速评估方法简化了大量单井分段双曲递减的工作流程,降低评估工作量的同时合理控制了最终总可采量的误差,适合井组、区块及气田证实储量总量的评估。
  • 韩贵生  雷治安  徐剑良  何 嘉  牟泳澄  王 滢  赵 磊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渝西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但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富集规律和页岩气井高产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深层页岩气高效益开发。为此,以渝西区块5 口评价井为研究对象,于岩心、测井、地震及试油资料,系统研究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对深层页岩气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区块下步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①渝西区块优质页岩集中分布在五峰组—龙一1 亚段,随着层位自上而下,储层参数有逐渐变好趋势,龙一11 小层储层品质最佳;储层参数的变化与所处构造类型无太大关联,仅与所处构造的相对位置有关,由北往南储层整体变好;相较于四川盆地内的其他区块,渝西区块页岩储层总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较低,脆性矿物含量相差无几,含气量略高。②五峰组—龙一1 亚段属于深水陆棚相沉积,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和脆性矿物含量高。厚度分布稳定,为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③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良好的页岩顶底板条件能有效阻止页岩气的垂向运移,有利于聚集成藏;断层封闭性好,页岩气井压力系数高,保存条件好;页岩气井的产量与距离断裂的远近和规模有关。④天然裂缝的发育为页岩气运移聚集提供了高效通道。高角度天然裂缝有利于页岩气的游离与聚集,在水力压裂时促进页岩储层形成网状裂缝,增强压裂缝网的复杂程度;天然裂缝可将压裂缝网与井周附近天然存在的裂缝系统联通,进一步提升单井SRV(储层压裂改造体积)。⑤ SRV 大小是决定渝西区块单井测试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保存条件较好的前提下,优先寻找天然裂缝发育区是渝西区块下步勘探开发的主攻方向。
  • 陈朝伟  曹 虎  周小金  苟其勇  张浩哲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套管变形是制约四川盆地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工程难题。通过对长宁宁201 井区67 处套管变形点与256 条裂缝带做相关性分析,找出发生套管变形和未发生套管变形的裂缝带方位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摩尔库伦准则分析这些裂缝带的力学活动性,探索不同方位的裂缝带滑动风险。结果表明:①裂缝带是套管变形的主控因素;② 60°~ 90°和110°~ 120°方位的裂缝带容易引起套管变形,50°~ 70°方位的裂缝带相对不易引起套管变形;③力学活动性分析显示,高风险裂缝带方位介于74°~ 100°和130°~ 160°,中风险裂缝带方位介于64°~ 74°、100°~ 130°和160°~ 170°,低风险裂缝带方位介于0°~ 64°和170°~ 180°。结论认为:套管变形是由水力压裂诱发裂缝带滑动引起的,可利用断层滑动假说,分析断层被激活所需要的压差,再根据下半球投影图,观察裂缝带风险,将方位分成低、中和高3 个风险等级,而对于高风险裂缝带,可采取优化井眼轨迹或者优化射孔井段等措施来避开裂缝带。
  • 郝海洋 屈 勇 何吉标 张家瑞 刘俊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 43(4):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加密井遇到地层漏、承压低问题,优化设计了一种以漂珠为主要减轻剂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该体系具有浆体稳定、失水低、流变性好、稠化时间可控等优点。然而在稠化实验升温升压初始阶段,出现了稠度快速增大现象,为注水泥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通过稠化实验和流变实验分析导致浆体增稠的因素,探讨漂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增稠机理。结果表明:①导致漂珠低密度防窜水泥浆体系在升温升压阶段稠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漂珠破碎和抗压强度低,漂珠中的气泡溶入浆体中,增大了浆体的稠度; ②基于漂珠低密度防窜水泥浆增稠机理,选择合适的强效消泡剂、流型调节剂和高强度漂珠可以减缓漂珠低密度防窜水泥浆体系初始稠度增大的程度,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