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5卷, 第3期 
出刊日期:2022-09-25
  

  • 全选
    |
    资源勘探
  • 曹华, 陈延贵, 陈聪, 高兆龙, 山述娇, 李天军, 胡罗嘉, 谢静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10.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强,已发现气藏具有“一井一藏”的特点,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认识不清,从而制约了该地区茅口组勘探。在对研究区构造背景、火山岩分布、古地貌、古气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观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的岩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一套孤峰组深水相沉积,岩性为硅质岩、硅质页岩及页岩,为茅口组同期异相产物,孤峰组沉积具有穿时性,沉积时间北早南晚,由于其渗透性和可溶性差,对大气水下渗产生岩溶起到了封隔作用;②东吴运动使得研究区抬升暴露地表,遭受大气水溶蚀改造,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形成的必要因素;③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拉张断裂系统,为大气水通过孤峰组硅质-泥质岩下渗产生溶蚀作用提供了通道,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④由于孤峰组难溶性岩层的存在,使得孤峰组覆盖区古地貌非常平缓,古地貌对岩溶储层影响微弱;⑤炎热潮湿的古气候为岩溶储层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营力。
  • 周刚, 钱红杉, 龙虹宇, 曾云贤, 严威, 朱华, 和源, 王文之, 黄茂轩, 陈曦, 聂晶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1-23.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龟裂纹灰岩在扬子板块上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存在,前人针对龟裂纹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看似单一结构,然而是否存在石灰岩的成分、岩石和岩相类型构成、结构构造、古生物等的时空分异性等问题还尚待探讨。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层面和垂直层面形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①明确“龟裂纹”可进一步划分为脑纹状、似波浪状、鱼鳞状、网格状及透镜状等五种结构类型,并归纳出6类岩相类型,不同的龟裂构造在岩性、古生物学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②认为研究区龟裂纹灰岩不同结构类型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泥质组分含量的影响,其裂纹的形成则受控于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沉积速率等等多种因素;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缓坡背景下基于不同岩石类型、古生物组合、水动力条件、泥质含量、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等龟裂纹综合发育模式,认为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具有脑纹状、似波浪状、鱼鳞状、网格状、透镜状等的主体龟裂纹结构类型发育序列。
  • 任丽梅, 唐松, 王伟, 梁家驹, 徐平生, 李昱翰, 曾思逊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24-33.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区,近年来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探井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是继上震旦统龙王庙组和下寒武统灯影组之后的又一重要产层。栖霞组气藏单井测试产量差异大,存在低部位产气,高部位产水的现象,气藏不具有统一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布不严格受现今构造控制,表现为构造—岩性气藏。通过对MX117井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第1期液态烃包裹体,温度110~120℃,中—晚三叠世,发育古油藏;第2期,油+少量气包裹体,温度130~140℃,早—中侏罗世,发育古油气藏;第3期,油裂解气+气烃包裹体,温度160~170℃,中—晚侏罗世,发育古气藏。通过对成藏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的分析,栖霞组气水分布受油气成藏期古构造和现今构造的共同控制,在古今构造叠合区,构造高部位以气层为主,构造低部位气水层均发育;而对于古今构造迁移区,成藏期古构造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构造相对高部位栖霞组普遍发育气层,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该研究成果对栖霞组气藏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立锋, 李文龙, 沈利霞, 刘云芝, 曾超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34-40.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涠西南凹陷发育大量断块圈闭及断块+岩性圈闭,但断裂复杂、断块破碎,单个断块圈闭面积多小于0.3 km2,断层封堵性好坏决定了圈闭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地质、地震资料和钻探成果综合分析了断层封堵性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影响断层封堵性的最关键因素是断层倾角,并依托断面正应力断层封堵性进行了半定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①低倾角断层往往断层位移更长、泥岩涂抹作用更强、封堵作用更强;②断面正应力和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正相关,在相同埋深下低倾角断层断面正应力更大,形成的圈闭保存条件更好;③断面正应力大于20 MPa时,成藏概率高,这类圈闭多位于花状断层外缘的花瓣断层,以平缓的铲式断层为主,断层断距较大,而断面正应力小于9 MPa时,为成藏的高风险区,这类圈闭多位于花状断层靠近花心的部位,断面陡而直,断距小,断面正应力大于9 MPa而小于20 MPa时,成藏风险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这类圈闭多位于花状断层的中部,即花瓣断层与花心断层之间。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在低倾角断层发育区优选了3个有利的勘探目标,钻探的6眼井均获得厚油气层发现 。
  • 徐乐意, 林秋金, 胡坤, 唐明铭, 李瑞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41-4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惠州凹陷已实现全三维覆盖,但常规三维地震的常规拖缆采集方位角窄、获得的地下反射波场信息不完整,难以实现对复杂断裂及潜山构造的有效照明。而宽方位地震对陡倾角成像及复杂构造成像相比常规拖缆采集有明显改善,但施工难度较大、采集成本也十分的高昂。为此,进行了基于多次采集的多方位拖缆地震数据开展融合处理试验。结果表明:①基于单方位差异化宽频保幅处理、保持方位优势的一致性处理、方位各向异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真方位PSDM融合处理,较好地解决了采集方位变化带来的速度各向异性问题,实现了对不同方位地震数据的有效融合;②不同方位融合处理后的地震成果资料断面成像清晰,古近系至基底成像品质明显改善、中深层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清晰,频率信息丰富。结论认为:将现有的不同方位采集的拖缆地震数据进行匹配融合处理,有效增加了采集照明度,改善了地震成像效果,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是一种有效且低成本的勘探方式。
  • 气田开发
  • 郑渊云, 鲜明, 周太彬, 余才焌, 李平川, 赵常青, 刘洋, 廖富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49-56.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四川盆地常规气勘探开发目标向盆地深层、超深层发展,复杂深井、超深井受套管层序的限制,同一裸眼井段通常钻遇多个压力系统,纵向地层呈现窄安全密度窗口特征。尽管采用控压钻井(MPD, Managed Pressure Drilling)技术保证了安全有效钻进,但给后续小间隙平衡压力固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初期的平衡压力固井工艺技术主要针对浆柱结构调整、注替参数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2015—2020年在川庆钻探公司的固井作业中,常规固井技术作业井次漏失率23.8%,压力失衡导致12井次的异常套压事件,安全作业密度窗口小于等于0.10 g/cm3的井况下几乎无法实施常规平衡压力固井作业。为此,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动态控压固井工艺,研究结果表明:①以井筒安全作业密度窗口值为基础,所建立的下套管分段激动压力控制方法与“微吐—微漏”环空动态近平衡压力控制技术,小间隙尾管激动压力值降低50%,近平衡固井作业窗口阈值可达0.05 g/cm3,实现窄密度窗口条件下固井不同作业阶段的压力精细控制。②所开发的全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和高精度伺服电驱动模式的固井专用节流控制装备,实现0.05 g/cm3阈值窗口条件下固井环空压力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③动态控压固井工艺关键技术在川渝地区及塔里木油气田推广应用92井次,固井成功率100%,质量平均合格率较常规固井工艺提升近20个百分点,基本解决了困扰四川盆地、塔里木山前构造等高压气区多年的窄密度窗口固井难题,为类似的复杂区块窄密度窗口井况下实施近平衡压力固井提供了技术借鉴。
  • 胡一鸣, 于晓东, 翁广超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57-66.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储气库库址筛选评价中发现某些生产老井,由于卡钻、钻具落井等历史原因,存在弃置裸眼钻穿储气库盖层的现象,为了建库安全,需要对其裸眼进行有效封堵。但由于井下钻具与周边套管对测量工具存在严重的磁干扰影响,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封堵裸眼。为此,通过救援井重入裸眼固井封堵的方式,利用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套主动磁测距系统计算出两井眼的空间距离,搭配陀螺测斜仪校正救援井的方位,反演出两井眼的空间位置关系,引导救援井重入裸眼,完成冲探、封堵作业。结果表明:①救援井重入裸眼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可通过无线随钻测量系统接近老井、磁测距定位逼近、轨迹伴行跟踪、连通重入裸眼4个阶段实现对救援井轨迹的精准控制;②通过轨道优化调整、岩屑识别及元素分析、钻具组合优选及钻井参数优化等多项技术手段,现场顺利实现裸眼重入;③国内首套主动磁测距系统可满足井眼重入轨迹的精度要求,磁导向钻井技术在储气库复杂弃置井眼的重入封堵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
  • 余果, 刘海峰, 李海涛, 郑姝, 刘林清, 敬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67-74.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气产量的风险量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敏感因素的选取和量化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缺少完整开发周期的样本气藏进行验证。为了充分认识已开发气藏产量风险主控因素,为气藏开发技术对策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以25个川东石炭系气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创新建立川东石炭系气藏产量风险量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对比分析风险量化方法优缺点,明确蒙特卡洛方法可作为产量风险量化推荐方法;②通过层次分析法筛选出4个决策风险因素:稳产期采速、稳产年限、稳产期末采出程度、千米井深井均产能,并采用多旋回Gauss概率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各因素与产量的概率分布曲线,明确已开发气藏产量风险主控因素;③建立稳产期产量计算公式作为蒙特卡洛模拟的目标函数,计算得到25个石炭系气藏年产量对应的最大概率范围为43.43×108~126.35×108 m3,累计概率区间为14.59%~92.88%,实现了风险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突破。
  • 张毅, 任勇强, 李瑞祺, 郭云鹏, 李宁, 杨东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75-81.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铝镁合金为代表的可降解金属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施工完毕后易返排等特点,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已用于制造射孔枪、封隔器、桥塞以及压裂滑套等井下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降解后产生化学反应、残渣堵塞油气通道等问题。为此,对这种现象开展机理研究,实验模拟要点:①根据市场应用情况,优选了基础成分为Mg—8Al—0.7Zn—0.25Mn—1.0Ce的可降解铝镁合金作为实验试样材料。②基于华北油田冀中地区某井试油作业所测得的地层产液成分数据,配置与其成分相近的含CaCl2等盐类的1#复配溶液,同时为了研究Ca2+对于铝镁合金试样的影响,配置了不含CaCl2的2#复配溶液。③为了模拟油气井富含CO2酸性环境,往实验的水溶液中持续注入CO2并保持20×105 Pa左右的分压,使呈弱酸性。④为模拟近地层环境,实验温度为150℃、实验设定的CO2分压为20×105 Pa(25℃),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分别装满经过充分除氧处理之后的1#、2#复配溶液,将可降解铝镁合金试样以挂片方式放入溶液,在不同的浸入时间后取出,观测试样的质量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试样表面附着物的形貌及其成分进行分析,从而研究Ca2+对可降解铝镁合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高温、弱酸环境、矿化度较高的油气井,使用可降解铝镁合金制作的井下工具可能会形成以CaCO3为主、包含MgCO3、Mg(OH)2等的结晶残渣,堵塞油气通道。②对于150℃、富含CO2、弱酸性的近似地层环境,往井筒中添加含Ca2+的盐(如CaCl2),欲采用这种方式来加速铝镁合金制成的井下工具的降解,反而不利于井下工具的有效降解,可能造成井筒的不洁或者堵塞。
  • 郭彪, 李雪飞, 唐誉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82-8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油管作业已经成为油气井开发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作业,但是在冬季,尤其是夜间,连续油管作业时,井筒内的天然气和地层流体沿着井筒上返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会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种物质会堵塞连续油管作业中的流体返出通道,从而造成连续油管遇卡,严重时可能带来井控安全风险。为此,从天然气水合物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现场作业实践,分析了冰堵成因、危害、判断方法及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温度和压力、流体饱和度、井筒内的砂粒或钻屑等物质、流动条件的突变等因素均为冰堵成因,在井口附近、防喷器、防喷盒和防喷管等处最易出现冰堵。②冰堵可能导致井下工具遇卡、应力腐蚀、管柱损伤、井控设备失效等危害。③冰堵的判断,最易产生冰堵的连续油管作业工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需要向井筒泵注液体并循环出井口的工艺,如钻磨、冲洗解堵作业;二是地层有液体和气同时沿着井筒返出地面的工艺,如速度管柱作业。作业期间发生冰堵,可以通过观察工艺参数的变化异常情况来进行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④冰堵的预防、控制措施,物理方法如蒸汽加热、用工业防爆电热毯或电加热带保温、泵注热水等,化学方法为添加化学抑制剂(如乙二醇、除硫剂、CaCl2等),实际是使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的复合方式以预防或控制冰堵,同时从连续油管作业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方面,提出了可采取哪些技术细节措施以防控冰堵。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通过4口井连续油管作业期间发生异常,判断为冰堵后采取相应措施、成功解除冰堵的案例,证明研究成果有效,能为现场连续油管安全作业提供技术保障。
  • 非常规油气
  • 李世临, 张静, 叶朝阳, 欧易, 张文济, 陈芮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89-9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年来,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钻井中有大量油气显示并获得低产油气流,显示了凉高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目前川东地区凉高山组油气勘探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烃源岩资源潜力尚无系统的研究。通过充分利用研究区内完钻井岩心、岩屑和野外资料,开展岩石学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对烃源岩进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凉高山组烃源岩主要发育灰色和灰黑色泥页岩,具有分布连续性稍差、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的特点,发育层数5~27层,最大单层厚度6~33 m,总厚度在15~112 m之间;②从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来看,TOC介于0.5%~3.21%,平均1.23%;S1+S2值介于0.06~8.68 mg/g,平均2.49 mg/g,为较好—好烃源岩,在垫江—梁平—忠县—石柱一带最好,平均TOC在1.5%以上;③从干酪根镜检和岩石热解数判断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Ⅱ1型和Ⅲ型为辅;④烃源岩干酪根的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57%~1.53%,平均1.14%,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⑤总生烃强度一般在1.59×108~8.97×108 m3/km2之间,垫江、忠县、梁平区域内构造相对较高,平均生烃强度大于4×108 m3/km2
  • 戴隽成, 陈康, 张宇生, 冉崎, 董世泰, 杨广广, 何昌龙, 郗诚, 吕龑, 干大勇, 喻颐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99-107.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一段发育三角洲广覆式分布砂体,砂体孔隙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井震匹配差,传统基于叠后地震的砂体识别的,储层预测以及含气性检测方法在该层段内应用效果有限,制约了勘探开发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为支撑该地区井位目标优选,开展叠前地震属性定性预测与反演定量方法攻关,针对沙一段形成了一套致密砂岩气藏的叠前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中速砂体叠前振幅随入射角变化会出现极性反转情况,导致同向叠加后与传统代表自激自收的纵波阻抗标定(AI)存在相位差异,井震匹配效果较差,使用考虑了振幅随入射角变化情况的弹性阻抗标定(EI)可针对该类型砂体获得更好的井震匹配关系;②针对叠后地震反射复杂的砂体,使用叠前AVO截距(P)和梯度(G)之差反映的横波阻抗变化率属性以及叠前同时反演的横波阻抗结果完成砂体地定性和定量识别,砂体岩性预测吻合率显著提高,可达95%;③使用反映纵波阻抗变化率的叠前AVO截距(P)以及孔隙度反演结果对达到储层标准的砂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识别,使用反映纵横波速度比的叠前AVO截距(P)和梯度(G)之和属性以及纵横波速度比反演结果对砂体含气性进行定性定量识别。根据不同类型砂体叠前属性反射特征,结合反演定量预测结果,本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系列为川中地区沙一段探井部署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助力该层系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取得新的突破。
  • 郝海洋, 刘俊君, 何吉标, 王建斌, 彭博, 张家瑞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08-115.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超长水平井储层改造时,需进行多段的水力压裂施工,水平段水泥环在多次循环载荷下的密封完整性问题尤为重要。为此,基于岩石微裂纹的演化过程,设计了一种Superflex增韧剂,强化微裂纹处纤维的桥连作用,增强微裂缝尖端弹塑性,阻断微裂纹扩展,降低水泥石塑性形变,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泥环封固失效。基于此增韧剂,构建了抗循环载荷弹韧防气窜水泥浆体系,采用常规评价仪器、高温高压岩石流变仪和页岩物性测定仪等手段,综合测试了水泥浆常规性能及防气窜性能,重点讨论了水泥石的强度和韧性特性,并评价了该水泥浆体系的现场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Superflex增韧剂与水泥浆相容性好,不影响水泥浆体系的其他性能,且在不牺牲强度的前提下,改善了水泥石的弹韧性。②抗循环载荷弹韧防气窜水泥石承受循环载荷70次后,塑性形变小,保持完整,具有良好的抗循环载荷能力,能够有效地预控超长水平井水泥环封固失效问题。③该水泥浆体系现场应用于水平段长2 700余米的超长水平井,固井质量优良,经分段压裂后,环空不带压,显示了较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 谭小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16-122.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威远页岩气的主要开发方式是水力压裂。经过多年的开发,很多气井都存在地层及井筒堵塞、积液严重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在解堵助排的研究应用主要体现在压裂返排施工中,在气井的生产措施中研究较少。为填补这一技术空白,并同时解决地层堵塞、返排和井筒除垢的难题,分析了威远页岩气地层的堵塞机理和井筒结垢机理,结合油井解堵相关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堵塞物和结垢物成分来筛选解堵助排剂的除垢剂,并优化了药剂泵注工艺和焖井时间。结果表明:①导致地层堵塞和井筒结垢的主要原因在于压裂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药剂滞留、地层砂和无机腐蚀物形成的混合物;②研发的解堵除垢工作液体系和助排工作液体系能很好地解决页岩气井地层堵塞及井筒除垢的问题;③氮气压水锥+多级段塞注入+正反混注的工作液泵注工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④ 18口井的现场应用中,成功15井次,施工成功率达83.33%,平均增产161%。结论认为:该页岩气井解堵助排除垢复合技术成功实现了单次作业同时解决多个问题的目的。
  • 郭旭东, 康纪勇, 李森木, 崔彦立, 高启轩, 王祖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23-131.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系储层油气藏埋深大、物性致密、含油气饱和度低,前期采用直井常规压裂方式,单井产量低,多为低产油气层或含油气水层,该区域勘探一直未能获得突破。2019年始,突破传统地质成藏认识,借鉴和应用非常规储层油气勘探方法,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和实践,获得了中侏罗统深层低饱和度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突破:①确认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发育七克台和三间房2套低饱和度致密砂岩油气藏为高含量凝析油气藏,且呈整体连片含油气态势,储层甜点控制油气富集程度;②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让长期蛰伏的胜北中侏罗统低饱和致密砂岩油气藏储量得到有效动用。总结其关键技术为:①“两宽一高”地震采集下的储层精细预测技术;②致密气层核磁共振测井精细解释;③深层水平井优快钻井工艺;④水平井细分切割多段压裂和压后控压返排技术。
  • 陈钊, 邹清腾, 贾润元, 龚舒婷, 葛婧楠, 江铭, 郭耀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 45(3): 132-13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2.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9年以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在太阳区块浅层开展“多簇射孔+大排量+高强度连续加砂+石英石替代陶粒+暂堵转向”为核心的压裂2.0工艺技术试验,并实现了全面推广应用,单井测试产量和EUR均得到提高,但在压后排液和生产过程中部分井出现不同程度出砂,这不仅对地面管汇流程造成一定损害,还导致单井产量下降。为深究浅层页岩气井出砂原因,从太阳区块页岩储层物性特征、压裂工艺、压裂液体系、返排参数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闭合应力和压裂后不合理的返排制度是造成浅层页岩气井地层出砂的主因,高产水量和体积压裂工艺是诱因。结论认为采用优化泵注程序及纤维防砂的工艺、制定合理的返排测试及生产制度等方式可以实现防止和控制地层出砂。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