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7卷, 第4期 
出刊日期:2024-08-25
  

  • 全选
    |
    资源勘探
  • 李楠, 李国辉, 苑保国, 王文之, 钱红杉, 黄茂轩, 陈曦, 李成龙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1-14.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勘探实践表明,四川盆地新元古界上震旦统灯影组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科学认识古构造对沉积、储层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夯实灯影组下一步勘探理论依据,需要针对灯影期构造—沉积格局进行研究。基于重磁、构造、沉积等资料分析,开展克拉通西部边界的探讨,研究古裂陷的分布与成因;基于构造控制沉积建造的思路,探究晚震旦世灯影期上扬子克拉通沉积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扬子克拉通西界由龙门山—安宁河断裂带向西推延至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称为泛扬子克拉通;②泛扬子克拉通内发育 3 支克拉通内裂陷,将泛扬子克拉通西部地区分割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次级克拉通盆地;③东部次级克拉通盆地以白云岩类为主,沉积环境相对局限,西部次级克拉通盆地石灰岩类厚度较大,沉积环境相对开放;④克拉通内裂陷及其两侧台缘带的沉积建造构建了优越的侧向对接源—储成藏组合,是目前灯影组重点勘探对象,万源—达州裂陷带是值得关注的勘探区。
  • 胡绍吉, 张航, 宋东昇, 孙海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15-27.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储量和产量的稳定增长,但相邻的南部地区却鲜有重要突破,其主要原因是勘探程度低,缺少系统、精细的沉积相研究。为此,基于测井识别、录井岩性分析、野外露头考察、钻井岩心观察,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河道间微相,分流河道间微相以发育沼泽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细,主要为泥、页岩,分流河道微相以发育心滩沉积和河道充填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粗,以中细砂岩为主;②须家河组物源主要来自南东方向,沉积相带展布受物源方向控制整体具有呈纺锤状或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展布的特征;③须二段、须四段属于高物源供给辫状河三角洲,在川东北地区以发育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心滩沉积大规模发育;须三段、须五段属于低物源供给辫状河三角洲,在川东北地区以发育分流河道间沉积为主。
  • 张海杰, 牟泳澄, 韩贵生, 蒲俊伟, 罗彤彤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28-37.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3 500~4 500 m)页岩气已成为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领域。位于川中隆起南缘的大足地区构造平缓,断裂不发育,但页岩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生产效果与现有储层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利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大足地区古地貌研究成果,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适用于“大面积、连续型”甜点区的储层评价方法,明确页岩储层的纵横向展布规律。研究成果表明:①五峰组—龙一1亚段沉积厚度受3个古地貌单元控制,整体呈现出南厚北薄的特征,五峰组—龙一11小层的沉积中心位于古地貌单元Ⅲ北部;②储层展布规律与地层展布规律具有差异性,古地貌单元Ⅱ中五峰组—龙一11小层Ⅰ类储层总厚度高于古地貌单元Ⅰ和Ⅲ;③古地貌单元Ⅱ是大足地区最有利开发区域,古地貌单元Ⅰ具备产能接替区开发潜力。研究成果丰富了大足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与优质页岩气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为川中隆起南缘近剥蚀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效益开发提供了新的储层评价方法与勘探目标优选思路。
  • 徐诗雨, 曾乙洋, 林怡, 祝怡, 肖雪薇, 赵春妮, 何开来, 李怡雯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38-45.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层有效物性下限是识别有效储层、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关键参数,是提交天然气地质储量的一项必要研究内容。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有效物性下限常类比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但其区域地质条件、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石类型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影响了地质储量估算的精度,制约着该区茅口组气藏的勘探开发。本次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分析川中地区茅口组气藏储层特征,综合利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产能模拟法、单层试气法确定储层有效物性下限。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茅口组储集岩类包括细晶云岩、少量砂屑云岩、灰质云岩以及云质灰岩;②研究区储集空间以各类溶蚀孔洞为主,裂缝和喉道是重要的渗流通道,储渗空间类型多、几何形态复杂,具较强的非均质性;③受溶蚀孔洞及微裂缝发育等因素影响,采用全直径样品实验结果反映研究区物性水平,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局部发育高孔渗段的特征;④3种方法综合确定储层有效孔隙度下限为1.97%,渗透率下限0.009 0 mD,为识别有效储层、确定有效储层厚度、估算地质储量等提供参考依据。
  • 邹定永, 邵佳, 代瑞雪, 杨晋蓉, 许翔, 马乾, 吕文正, 梅花浪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46-54.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部 PL 地区 D1 井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埋深从 5 600 m 到 7 000 m 不等,储层发育,属超深储层。如何在地震分辨率相对较低的超深储层,寻找到最有利的优质储层是当前勘探开发工作的重点。通过以实钻井储层厚度及分布位置等数据为基础的正演模型,探寻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储层响应特征,并基于正演模型对吸收系数、波形长度、反射强度、瞬时频率等地震单属性进行优选 ;在优选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多属性融合分析,即通过多个单属性与储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确定融合属性数量及权重系数,结合加权求和方式,获取融合属性。研究结果表明 :①基于实际井资料的模型正演,可以有效地指导地震属性的提取与优选,避免了盲目的大量属性提取 ;②融合属性相比于单一属性与储层厚度之间关系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并提高了储层预测符合率。该技术流程可大大缩短盲目提取、筛选常规属性的时间,并有效提高了属性的定性预测精度。
  • 侯宇, 刘定锦, 雷开强, 杨飞, 黎枫佶, 陈华, 张雨濛, 苟思, 司若凡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55-62.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新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北斜坡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具有断面陡直、断距小、断裂不明显的特征,由于目的层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对走滑断裂进行快速精确地识别。为此,采用了优化后的AI断裂识别技术:①对地震数据进行背景建模,求取局部背景能量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残差,增强地层背景反射之下微小断裂地震信息的显现;②进行构造导向滤波,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使地震数据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裂特征更加明显;③进行AI断裂识别。应用结果表明: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解释的时间,还具有较强抗噪性,能较好地压制地震数据的冗余信息,提高信噪比,识别出常规地震属性难以识别的微小断裂,更好地预测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及交割关系。
  • 白薷, 王世玉, 张璐, 张亮, 杜炜, 耿代, 姚振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63-71.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计算机自动分层识别准确率低,人工分层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掩码自编码器(MAE)神经网络算法的地层分层识别新方法。通过测井曲线优选,以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井位坐标和补心海拔作为输入特征变量进行模型训练及预测,再利用损失函数、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 值进行模型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①基于 MAE 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地层分层识别模型,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 95.54% ;②MAE神经网络模型与卷积神经网络和关注分层边界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地层分层实验对比,MAE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和预测精度均较高,准确率分别提高了8.30% 和 6.32%,且无地层紊乱情况出现,具有明显分层优势; ③MAE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未知井的地层分层中,自动分层预测准确率为98.07%。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地层识别效果,为油田地层识别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监督神经网络算法的理论支持和有益探索。
  • 油气田开发
  • 杨泽恩, 鄢友军, 徐伟, 鲁杰, 邓惠, 张岩, 施延生, 周钰莹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72-80.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等多套主要产层,埋深4 600~5 200 m,非均质性较强。其中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内气藏储层厚度相对较薄,纵向多层叠置,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而构造形成的有效裂缝、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改善了局部储层品质。基于孔洞缝搭配关系及其成因,将储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孔隙型等3种类型。不同储层类型因孔喉结构与缝洞系统发育规模的差异,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渗流特征。利用数值模拟将3种类型储层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气井生产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储层类型的组合方式与平面空间分布,对气井产能有较大影响;②近井区、过渡带、远井区储层类型分别为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孔隙型储层(简称为“缝-洞-孔”)时气井生产效果最好,在孔洞型、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简称为“洞-孔-缝”)组合下气井生产效果次之,而在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储层(简称为“孔-缝-洞”)组合下气井产量较低,稳产期较长。研究成果认识与GM区块灯四段气藏多口气井的生产实际情况相符,可为震旦系灯四段气藏和同类气藏(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气藏)的井位部署、生产动态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刘婷芝, 张伟, 赵丹, 余华洁, 严玉霞, 王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81-8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四川盆地JQ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在油气藏开发实践过程中,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存在应力敏感伤害,将影响气井产能。为了明确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及其对单井产能的影响,助力气藏的高效开发,针对四川盆地JQ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储层,在地层温度下开展变围压和变回压两种方式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①变围压方式下储层岩石渗透率损失率在78.83%~95.85%,应力敏感普遍偏强。②变回压方式下储层岩石渗透率损失率在1.48%~64.02%,渗透率较低的样品,应力敏感表现为无~弱;渗透性越好,应力敏感越强。③6号砂体的应力敏感比8号砂体强。④应力敏感对气井产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产量由1.75×104 m3/d降至0.17×104 m3/d,升降出口压力次数越多,获得的产量越低。因此,在制订生产措施时,渗透能力好的储层或压裂改造后的储层应选择合适的生产压差,防止在过高的生产压差下,喉道、裂缝提前闭合,尽可能降低应力敏感程度,提高单井产能和采收率,保障致密砂岩气藏的长期稳产。
  • 周道勇, 汪小平, 张娜, 李芙慧, 莫海帅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89-9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研究多相渗流的基础,在计算气井产量、分析气井产水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一般通过岩心实验获取,耗时较长,成本高。为此,结合经验公式、油气藏数值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一种采用生产动态数据计算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以四川盆地某气藏的一研究区块为例,通过气藏数值模拟计算的产气量、产水量、地层压力组成的样本集作为模型的输入,Brooks-Corey模型的参数作为模型输出,对比SCG、BR、LM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优选LM算法建立训练模型,进一步讨论了样本集的大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隐含层设置对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不同,当训练算法为LM、网络隐含层数为2层、节点数分别为41、32时对相渗曲线预测效果最好;②样本数的大小对网络训练速度和模型预测效果有重要影响,适当减少样本数可以改善模型预测效果,但同时也会增加网络训练误差;减少输入变量时间段,会增加网络训练误差,降低预测模型最终预测效果。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相渗曲线与岩心相渗曲线之间差异较小,并且产水量与压力拟合精度较高,因此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为气田开发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 范劲, 郭艳, 李茂森, 胡静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99-105.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勘探领域的日益扩大,四川盆地下川东地区、蓬莱、高石梯、磨溪等酸性气田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受CO2污染问题日趋凸显,造成钻井液流变性能失控,增大了钻井过程中卡钻、井漏等钻井井下故障及复杂情况的风险。通过CO2污染钻井液机理分析、抗污染处理剂优选及体系优化,形成了一套抗CO2污染的高密度钻井液体系。研究结果证实:①CO2污染水基钻井液轻度污染时黏土颗粒从粗分散转变为细分散,水化分散能力增强,而严重污染时CO32-、HCO3-压缩双电层,钻井液胶体稳定性变差,体系性能急剧恶化;②基于抗污染处理剂优选,集成抗盐土、复合抑制、拓宽固相容量限研发的抗CO2污染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体系在高浓度CO2、CO32-、HCO3-污染下,性能稳定、抗污染能力强。在四川盆地高XX井现场试验中,在遭遇井底CO2污染时性能全程保持稳定,与同区块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5.6%~23.8%,钻井液处理方量降低64%以上。
  • 敬婧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106-111.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渝地区复杂深井超深井储层发育、层系多、岩性杂、地层破碎,钻井取心作业中堵心卡心复杂情况频繁发生,存在取心收获率难以保障、单次取心进尺少、取心机械钻速低、取心作业周期长的技术难题,严重影响取心质量与取心效率。为此,针对川渝地区地层分布特点、作业难点持续技术攻关,优化取心钻头、取心工具、取心参数、取心工艺,形成了川渝地区复杂深井多层系多岩性地层取心技术。应用结果表明:①创新研发的三筒取心、旋转割心、螺杆取心、满尺寸取心技术,有利于减少堵心卡心,提高单次取心进尺、取心机械钻速;②形成的川南页岩气井取心作业新模式、下川东—川中区域超深井长筒取心技术、储气库大斜度井取心技术、川渝地区深层煤岩取心技术,满足不同区域取心需要,屡次创新国内系列施工纪录,支撑了取心作业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取心收获率在97.68%以上,取心作业周期缩短20.73%以上。
  • 张婷, 于洋, 王果, 彭杨, 董宗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112-11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的 59%,已开发气藏普遍受水侵影响,气藏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含硫、井筒条件复杂等特点,导致气举技术在该类气藏中应用时面临设计方法缺失,工具性能不足等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设计方法、研制高压气举阀及排水采气工具等技术攻关,并进行实际应用,形成了高压深井气举、免修井排水采气等一系列含硫深井排水采气新技术。研究成果表明 :①在常规气举设计基础上,引入地层吸液指数,建立基于地层—井筒耦合流动的高压深井气举设计方法,该方法增加顶阀下入深度,气举阀布阀支数减少 60%,降低阀间干扰 ;②通过气举阀结构优化设计,研制了充氮压力 35 MPa、抗外压 90 MPa 的高压耐蚀气举阀,可满足 6 000 m 井深范围内酸化—气举联作和井下长期工作的需求 ;③设计以单向注入通道为核心的气举封隔器构建单向工艺通道,以自验封和悬挂为核心的气举封隔器重建工艺通道,研发了预置式、隔离式、跨隔式排水采气工具,满足永久式封隔器在气井完井不同阶段开展排水的技术需求,实现免修井排水采气。在川渝地区含硫深井中现场应用 300 余井次,应用井深超 6 000 m,最大排水量达 650 m3/d,有效地解决了川渝地区气田含硫、高压、深井排水采气问题。
  • 新能源新技术
  • 冯劲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4): 119-125.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高石梯—磨溪构造侏罗系自流井组—三叠系须家河组渗透性强,钻井过程中虚厚泥饼形成快,起下钻作业存在阻卡频繁发生、划眼井段长、处理复杂情况时间长等技术难题。为此,基于对多口井阻卡发生原因、处理过程的分析,从微扩眼工具设计、钻井参数优化、钻井液性能优化、防卡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新型随钻扩眼防卡钻具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创新扶正器偏心结构设计,自主研制随钻偏心微扩眼器,可在阻卡风险井段有效扩大井径;②创新配套弯螺杆,优选钻具组合,优化钻井参数,强化安全措施,有利于降低卡钻风险;③强化钻井液性能,有效控制失水,有利于缓解高渗透性地层钻井段虚厚泥饼的快速形成。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弯螺杆(带扶正器)+扶正器+偏心微扩眼器”新型随钻扩眼防卡式钻具的技术组合。在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构造3口井的钻井中,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在起下钻作业中的扩径减阻(扩大井径、减少阻卡风险)效果显著,单井平均阻卡损失时间降低93%。新型随钻扩眼防卡钻具技术的成功应用,对容易发生起下钻阻卡的井段实现优快钻井有技术参考意义。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