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本期视点
    文龙, 张本健, 陈骁, 徐亮, 马华灵, 彭瀚霖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 46(4): 1-12.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3.04.001
    摘要 (2160) PDF全文 (368)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二叠系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复杂、有利相带展布格局恢复困难及有利勘探区带不明朗等问题,利用近年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盆缘野外及盆内钻井、录井资料,开展四川盆地二叠系构造沉积演化的系统研究,探索主要构造运动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各组、段之间的连续沉积演化关系,明确多套目的层系的有利沉积相带展布,为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①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二叠纪拉张构造背景、地幔柱隆升及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二叠系构造沉积分异;②四川盆地二叠纪表现为区域拉张构造动力背景,属克拉通裂陷盆地沉积体系,控制了多个层系边缘礁滩相带的展布,为发育规模岩性圈闭群奠定了基础;③三叠纪早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沉积格局,并受盆地边缘古陆、岛链、水下隆起影响,整体呈现填平补齐的特征,属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体系,滩体受微地貌控制呈垂向加积、侧向进积的特点,平面上在清水台地区大面积席状展布;④基于构造—沉积背景分析以及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应用,明确了栖霞组“一缘两环带”,茅口组“一隆一缘”,长兴组“三隆三洼”,飞仙关组“三隆成滩、三洼补齐”等主要沉积面貌。综合含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指出川西地区栖霞组台缘带及川中—蜀南地区台内高带,剑阁—南充—石柱地区茅口组台缘带,开江—梁平地区海槽及蓬溪—武胜—石柱地区浅水陆棚长兴组边缘礁滩等,是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的主要勘探领域和方向。
  • 气田开发
    冯曦, 彭先, 李隆新, 梅青燕, 赵梓寒, 李玥洋, 李滔, 张春, 戚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 46(1): 65-76.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3.01.008
    摘要 (2027) PDF全文 (251)   可视化   收藏
    气藏工程研究涉及诸多复杂任务,模拟人类思维进行诊断分析、预测评估、认知推理、决策优化的智能技术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解决找准典型应用场景、明确人机协同分工、优选攻关方向的问题。为此,基于长期从事气藏工程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形成的认识,以及四川盆地气田开发智能化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开展气藏工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评价,由此聚焦重点、展望技术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气藏工程研究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提高效率、不确定性较强的条件下保障分析质量以及人机协同挖掘规律性认识等三个方面;②面向上述需求,系统地开展本专业智能化转型的专项攻关才能解决深层次技术问题;③自动分析预测、智能聚类判识、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是气藏工程专业人工智能的研究重点。结论认为,新型人机协同是气藏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气藏工程专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和相关问题,初步明确了攻关方向,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非常规油气
    周克明, 袁小玲, 刘婷芝, 余华洁, 缪海燕, 张琳羚, 王艳, 何家欢, 肖红林, 宋林珂, 张容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 47(1): 73-82.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4.01.009
    摘要 (1575) PDF全文 (223)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致密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复杂、流体渗流阻力大、油气产量低、开发效益较差等问题,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简称“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低渗透、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为例,在储层岩石润湿性实验基础上,开展了流体低速渗流实验、恒速水驱油实验和自发渗吸实验等多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沙一段致密油藏的储层岩石总体上呈弱亲水性特征,在完全饱和地层水条件下的水相渗流曲线为一条直线,且经过坐标原点,地层水单相渗流符合达西定律且不存在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②在通过油驱水建立束缚水饱和度的条件下,岩石孔隙表面吸附的水膜降低了油相渗流通道,两相渗流存在贾敏效应,增加了油相渗流的附加阻力。油相低速渗流曲线不过坐标原点,存在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储层岩石的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越大。③驱替速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水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在较高的驱替速度下,注入水在大孔道中发生指进和沿裂缝发生水窜是造成水驱油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④岩石渗透率对渗吸驱油效果有显著影响,且裂缝样品的渗吸驱油效率大于基质样品的渗吸驱油效率。⑤对致密油藏实施大规模压裂改造,所形成的高渗透缝网可有效降低流体渗流的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再辅以单井吞吐(水油渗吸交换)的开采方式,这种组合是保证致密油藏长期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以及页岩油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非常规油气
    吴磊, 黄小惠, 周一博, 李宜真, 朱逸青, 胡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 46(3): 99-108. https://doi.org/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3.03.012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岩心、岩石薄片、古生物化石、测井、地球化学资料,以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区内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的层序格架,并探讨层序格架内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特征。结果表明:①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经历了3次中小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②层序格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层序Pss7较层序Pss8水体更深,且海侵规模更大,尤其在上升半旋回内TOC和孔隙度值明显优于Pss8,层序Pss7之后海侵规模减小,Pss8-Pss9水体逐渐变浅,TOC 和孔隙度变差,③层序Pss7—Pss8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上部地层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是有机质富集的优势层位,也是立体开发的重点开发单元。
网站版权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编辑部